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klcc团队官方报道 > 详细内容
彭局长再次对我的课改进行关注
发布时间:2010/7/18  阅读次数:1938  字体大小: 【】 【】【
         今晚当我打开我的邮箱时,猛然间,弹出一个邮件信息,一看,是教育局彭局长的来信,这是彭局长第二次给我来信,再次给予厚望,发来资料。

信件内容复制:明华:
         这两份材料供您学习借鉴,促进教学改革成功。
--
        湖北省郧西县教育局     彭晓映


资料:
杜郎口中学教改深度报道

       杜郎口中学的教改吸引了大批参观学习者,他们中最多的是一线的教师和校长,也有不少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教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本期深度访谈我们采访了四位不久前考察过杜郎口教改的专家,一位长期以来坚定地支持杜郎口中学教改的当地教育局领导。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中国教师报:杜郎口中学给您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滕纯:我干了一辈子教育,到过全国200多个县市,去过国内1500多所学校,听了不下2000节课,也考察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就我的眼界来讲,杜郎口的课堂是全新的。

   张梅玲:在杜郎口中学,我发现了城里学校很少有的现象,每个学生都非常开心,学生心态非常好。我们想在这样一个比较自由的情况下找出一个不学习的学生,结果70多个学生中没有发现一个,这让我们非常惊讶。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好,但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是阳光。我们问学生,你们怎么这样爱学习啊?学生们说:“课堂上我们有乐趣。”这句话在城里是很少听到的。

   高洪源:他们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另外,学校处处张贴着学生的格言,内容都是学生对学习、对学校、对人生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杜郎口中学达到了让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样的细节,表明学校在改革过程中,确实力求把学生推向前台,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郭振有:听杜郎口中学的课,你的第一感觉会是震惊。因为你没有见过,也不会想到,课,竟然可以这样上。然后,你又会感到振奋,因为你看到的是一个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他们竟然有这样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竟然是这样快乐积极,充满自信,他们的个性竟然可以这样张扬。这完全是一种“另类”的课堂,但是你不能不承认,这种“另类”的课堂教学确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一个人都有被他人、被社会认可的愿望。这就需要有表现的机会。表现才能产生兴趣和自信。美国人认为,人生就是为兴趣所作的表演。兴趣才是快乐的源泉,发展的阶梯,成功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痛苦的煎熬。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杜郎口中学找到了一条可行而有意义的路子,那就是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充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看到杜郎口中学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表现能力是极强的。他们没有农村学生常有的那种不敢大声讲话、不敢表现自己的羞涩感和怯懦感。他们一个个都被激活了,他们的胆子大着呢。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充满自信的,他们喜欢学习,不怕考试。相信他们走上社会也会充满信心和勇气。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谢金国:对杜郎口中学的改革评价,媒体和网络都有很多的赞誉。可以这样说,杜郎口的改革,触及到了当前中国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从价值和意义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这并不过分。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既有实践性,也有时代性。它解决的不单纯是“本土”升学率、农村教师素养较低的问题,也提升了学习能力、生存和成长以及师生相长等一系列问题。

   杜郎口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现实意义,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切都来自于实践,却又契合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比如新课标强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杜郎口的小组学习早在很多年前就实现了。杜郎口从全国6万所初中学校里脱颖而出并不是偶然的,是偶然中的必然。

   比杜郎口更“先进”的理念有的是,为什么独独杜郎口成功了?它不是一味地去学习什么高深的理论,或者把别人的经验简单归结为人家的学生好、人家的老师好等。想到就去做,去做就做好,不怕失败,更不怕挑战,这是校长崔其升带给我们的启示!

   张梅玲: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成功让我们真正思考究竟应该如何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教育改革应该怎么做。如果农村的教育搞不好,那么我们的教育改革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有人说中国农村条件差,实行素质教育有困难。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对此做了有力的回答,素质教育不完全是硬件问题,因为当初杜郎口什么都没有,却走出了一条路。由此看来,素质教育关键不在于学校的硬件,还在于人的理念。

   杜郎口中学的教改还提醒我们,要重新估量学生的潜能。现在很多学校和老师,还没有真正相信学生。而在杜郎口的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精彩,抢着阐述自己的看法,反驳别人的观点,看起来课堂很乱,其实活而有序。

   它的第三个意义和价值就是证明教师的成长关键在课堂,在实践中磨炼。现在一说提高教师素质就是请专家来作报告,外出学习。其实,智慧型教师的成长关键是在实践。智慧和知识不是同一个概念,智慧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创造性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杜郎口中学的教师在校长的引领下,通过在课堂中的磨炼,已经成长为智慧型老师。

   郭振有:这是一场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性的变革,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具有原生原创意义的教育改革的典型!它在某些方面提供了一条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路子!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6月5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把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

   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从本原上回答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老师之职责是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课堂模式、什么样的师生关系等根本性的问题。它打破了班级授课制建立几百年来形成的教学教条和“本本”。它打破了现行的所有教育学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规范性要求。它追求的是没有任何一点形式主义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和效益。它冲破了重重阻力,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它在中国的一个乡村里,写出了一本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它是本土化的,但它与现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高洪源:杜郎口中学把课堂还给孩子,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中国目前比较严酷的现实条件下,他们围绕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在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中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目前他们可能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认为对于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应该苛求。一个当初条件如此艰苦的农村中学走到这一步,创造出这样的成绩,非常不容易了。当然,我不赞成过高地评价杜郎口教改的意义。

   中国教师报:根据您的考察,您能否对杜郎口中学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谢金国:杜郎口未来改革的重心应该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甚至也关系到改革的深入。据崔校长讲,杜郎口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之外,近期还要从外地引进部分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期望能起到专业带动和引领作用。

   张梅玲:现在他们的学生学习动机非常务实。在与学生座谈时,我问他们,你们学习为什么这么努力?三个学生说,我们将来要做老板,因为现在爸爸妈妈生活得太苦了,我要改变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因为老师说,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惟一的出路就是把书读好。一个孩子说要做医生,因为奶奶生病死了。一个女生的回答让我们很惊奇,她说以后要当大官,因为村里的干部上去几个月就下来,我当了清官要整整这些贪官。三个学生的回答,角度不一样,但都表明他们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动机非常纯朴、务实,这当然无可厚非。不过,从“做一个世界的中国人”来说,学生的目光还是应该远大些。不然,以后可能会束缚他的前进。

   杜郎口的课堂,学生参与度非常高,教师引导得也非常好,体现了较高的素质。但是,感觉教师在课堂的提升方面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提出的解题方法之后的思路分析还可以再深入,学生提出几种解题方法后,教师还应该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是相对最好的。这种优化意识可能还要加强,他们应该可以做得更好。这就需要杜郎口中学的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学科底蕴要更扎实深厚些,哲学修养需要提高。

   滕纯:从课堂教学这个方面来说,我提出三点想法供学校参考。第一,学生动起来了,动静如何结合?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脑力劳动,要求思维活跃,但思维同样也需要理性,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该动时动,该静时静,动静结合,有起有伏,要掌握好这个节奏。第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个人探究怎样结合?第三,学生展示点评与教师引导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把握?课堂上我看有的学生的点评很到位了,这时教师再点评就重复了。建议教师要能够“导评”,就是不只局限于知识本身,而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促进学生由浅层到深层的思考。

   高洪源:我觉得杜郎口教改的大方向、大框架是不错的,他们的经验要肯定。在这个前提下,我建议学校对毕业生进行跟踪,看他们在高中、大学的情况如何。如果他们的学习能力普遍强,说明这个模式是对的。第二个建议是希望学校能够注意发挥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比如历史教学就可以讲得活一点,不能只讲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拓展,要启发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另外,在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能不能把一部分时间也还给学生,给学生减负,给中国的农村学校做出一个榜样。

   中国教师报:您觉得杜郎口模式在城市能够推广开来吗?学习杜郎口应该注意些什么?

   张梅玲:原则上说,城市的学校不但能学杜郎口的经验,而且可以做得更好。如果说现实情况并非如此,那么问题不在于杜郎口的经验本身,而是城市教师的理念,即是否能够真正相信学生,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另外,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课前的准备是非常辛苦的,农村教师吃苦耐劳精神比城市教师强,农村学生可能比城里孩子更刻苦也更纯朴些,这也是城市学校学习杜郎口经验不如农村学校的一个原因吧。所以说,城市学校能否学得好,关键可能还在于校长、教师、学生能不能花这个功夫。

   郭振有: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的改革典型,但是它的启示意义绝不只限于农村中学。所有的学校都可以从它的改革历程和改革经验中得到启示。甚至它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城市的学校乃至所有的学校也都可以借鉴。沿着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思路去推进教育改革,教育创新,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可能出现一个新的面貌!

   杜郎口中学不是一个全面的教育改革典型。它的成功当前主要体现在它的升学率显著地提高了,从全县倒数第一,进入了全县正数第一第二名。由于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在实验教学、阅读教学等方面,它还不能与其他城市学校相比。有人私下议论,这是一个应试教育的“怪胎”。这样评价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本质上不在于升学率的高低,素质教育应该更能提高升学率。关键在于这些学生是只有应试能力,还是有全面的素质。杜郎口中学的学生不仅学会了学习,不怕考试,考试能得高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兴趣,有了自信。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精神面貌、人生志向、心理素质、探索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都远远优于和高于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他们实现了素质教育的一些本质要求。应该说,杜郎口走出了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

   谢金国:杜郎口模式是开放的、创新的、成长的,也是鲜活的。杜郎口可以学习,但硬性地照搬照套是危险的。学习杜郎口模式要因地制宜,一旦成功了,最终形成的就是“自己”的模式。否则,很容易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杜郎口是根植于“农村教育”这个现实而成长起来的,但并不能简单地说它只适合农村教育而对城市教育没有意义。好的教育应该具有共性,面对的是全体师生,是人们的心灵。有人说教育无国界,那么何必讳言到底是适应城市还是乡村呢?好东西莫问出处,关键是要看到杜郎口的“好”好在哪里,值不值得学习和借鉴。新华社在报道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时说:人们都说,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明天,民族的未来,杜郎口中学走出的这条路也许还要继续经历时间的验证,但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培养自主自信、勇敢有为、谦逊合作的人,杜郎口中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学习杜郎口,还要超越杜郎口。要用发展的眼光,甚至以批判的态度学习杜郎口,要科学、求实、认真地看待杜郎口的改革,要立足自身的现实借鉴杜郎口经验。我害怕有些学校会搞“一刀切”,最终成也“杜郎”,败也“杜郎”,这不是学习,而是迷信了。

   学习杜郎口经验,最根本的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最需要的也是一种勇气。

   高洪源:学习一种新的经验和新的模式,需要因地制宜,有时需要简化经验,掌握其合理因素。比如杜郎口中学早晚自习都是上课,这样的课时安排,恐怕城里的学校就很难学。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去推广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很可能导致一些学校只从形式上学习,最终产生形式上的结果。我觉得最佳的情况应该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几种变式,也就是允许各个学校在学习的过程中创造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模式。

对杜郎口中学的基本经验的思考
                                  


                     我对杜郎口中学的基本经验有了更深的感悟:  
                       1.有效的教学模式使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的加速器。  
                       为了“剥夺”教师对课堂的主宰,崔其升砸掉了所有教室的讲台,搬走了所有的讲桌,改变了千百年来学生面对先生的课桌摆放形式,实行桌对桌,面对面,让教师融入到学生当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交流、合作。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信心、有能力进行充分展示,杜郎口中学将预习环节搬到了课堂上,开设了“预习课”。为了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巩固“展示课”的成果,学校开设了“反馈课”。利用反馈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充分利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有针对性地让优生吃饱,差生吃了,实现“双兵互赢”的目的。如果没有教学模式强力推进,杜朗口的教改推进可能还要推迟几年,甚至还要沿着传统模式走下去。  
                       2.一个成功的教学经验必须有有力的行政手段和严格的管理做支撑。  
                       杜郎口中学进行“颠覆性”的课堂教学改革,崔其升的动机也很简单——为学校找一条出路,不能坐以待毙。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是校长崔其升导演并强行实施的,是自上而下的校长举动。学校采取了强制手段推行新模式,提出了一谈二警三停课的措施,老师一次上课不达标,要找他谈话,挖缺点,指方向,找措施。接下来是警告,再不行就停课。如果发现有老师超时讲课,不但进行经济处罚,还要给予停课两周的处理,考核中给予减分处理。杜朗口中学成功的教学经验与严格科学的管理密不可分,如在开展课堂推进中,规定领导班子要上观摩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普通教师上达标课,较弱的教师上过关课。他们还多层次地对课堂把关,组织校领导班子搞“校委调度课”,对各学科不定时抽听课,以便了解掌握各学科的课改进展情况;学校每天都搞一堂“学科促进课”,促进教师的课堂成长;对较弱教师搞“督促课”,组织年级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一起听课、会诊、加强指导;组织班主任的“坐班保底课”,杜郎口中学的班主任和其他地方的班主任不同,他们除了要管理本班级外,还对担任本班级的其他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业务考核;考评组组织的教师“考核课”,学校每学期至少对每个教师进行两次听课打分和考核。  
                       3.杜朗口教学模式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最容易被学习和借鉴。  
                       具有“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特色的杜郎口教学模式来自于实践,却又契合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比如新课标强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杜郎口的小组学习早在很多年前就实现了。比杜郎口更“先进”的理念有的是,为什么独独杜郎口成功了?它不是一味地去学习什么高深的理论,或者把别人的经验简单归结为人家的学生好、人 家的 老师好等。想到就去做,去做就做好,不怕失败,更不怕挑战,这是杜朗口初中带给我们的启示!  
                       4.杜郎口中学成功地解决了学生厌学、成绩差的问题。  
                       时至今日,讲授式的学习方式仍然大有市场,教师条分缕析,不厌其烦;学生游弋题海,身心憔悴。可以说,杜郎口中学正是瞅准了当前教育的软肋,痛下杀手,运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自我展示等手段,极大地激发出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沉浸在这种氛围中,乐此不疲。即使出现困难,也会被学生当作磨练意志的一次机会,况且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契合了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5.找到了自主、互动学习方式的样板。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变革,在学生具备基本自学能力的条件下,以学生的集体“自学”和学习成果“展示”取代了教师的“一言堂”,以学生的自主、互动学习改变了课堂的死板面孔,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时空和交流平台,实现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它还使很多学校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彻底暴露,为我们当前一些忽视课堂效率的改革敲响了警钟。  
                       6.“展示” 使学生的主体性迈向更高层次。  
                       杜朗口中学课堂能够为学生提供如此广阔、自由的展示空间!而“展示”,自然成为所有到杜郎口中学参观者体会最深的一个词。杜郎口中学课堂的独创性,更体现在对“展示”的价值的充分挖掘。我学,故我示!展示是学生把自己的所学、所悟、所感、所创表达出来,无论什么形式:讲解、解题、领读、表演、演示,以及学生所能想到的任何方式;展示是强化所学,也是提升所学,更是学生互教互学;学生在展示中学习,更在自由的展示中成长:无论是表达能力还是交往能力,无论是探究还是审美,无论是自信心还是勇气,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和发展。正是“自学展示”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率三大问题,并使得学生的两大核心能力得到了重点发展:学习能力和表达、交往能力。  
                       7.成功的背后是艰辛和努力。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把直接讲解的时间减少到了最低限度,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学、互学,交流、展示。而卸下了“说”的重负的老师,时刻“穿行在教室里”,眼睛和耳朵随时保持高度的警觉,随时发现并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全班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承担责任,这足以说明教师的负担没有减轻。不可否认因为“10+ 35” 、分组、自学和展示这四环节的有效才使杜朗口课堂获得成功。我们看到从自学材料的准备,从教案合格验收制度的实施,从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预见设计,从接受学校各个层面听课评估,从每周两次的个人教学反思展示,虽然教师课堂讲的不多,但教师围绕这四环节对教学过程的深思熟虑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是一般教师达不到。  
                       8.用事实回击了课堂改革停滞不前的种种借口。  
                       杜郎口中学教师的学历大多数是中师或专科,杜朗口中学中考成绩有目共睹,进一步证明了师资水平不高课堂教学改革就难以成效,考试制度不变,教来教去还要会到老路上去,重视“双基”必然带来死记硬背,课堂改革与升学率发生矛盾等是错误观点和认识。  
                       9.构建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   
                       素质教育并不拒绝应试,应试的过程应该就是素质教育的过程,它们共同指向“以人为本”的学生发展,杜郎口中学的“效果”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小组合作,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知识,培养了能力,也体会到理解、宽容和谦让的意义,这是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彼此交流过程中,借助于对答案的求解,学到的不仅仅是科学的知识,还有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这是科学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朗诵,可以吟唱,可以舞蹈,也是培养情感、陶冶情操,这是人文素质的提高。学生上课不再受约束,可以站,可以坐,可以大声讲话,也可以自言自语,气氛宽松和谐,心理自由放松,体验到学习的愉悦和幸福,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10.我们如何学杜郎口中学教改经验。  
                       ①学习杜郎口中学必须学习其本质,而不是简单照办其形式,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拜、原盘照端,更不能全盘否定、一叶障目,千万莫“画虎不成反类犬”。学习杜郎口中学,要结合我校实际创造性地学习借鉴,力争创出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②学习杜郎口中学,首先应改变评课标准。评价一节课的好差,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么好,关键要看学生,看学生是否动起来。    

                     【编者按】:2006年3月22日的《中国教师报》发表记者文章《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对杜郎口中学的“颠覆性”的课堂教学改革,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但同时也就杜郎口中学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
这是一所地处鲁西南平原上的乡镇初中,曾经连续10年在县里考核羞居倒数之列;如今被誉为具有“原生性、开创性,扎根本土”特色的农村教育改革的先锋。“杜郎口”如同一股突如其来的旋风,数月内影响已经遍及山东全省。
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最多一天达700余人。有人说,他们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也有人说,他们的教改是“非典型”的,因为不可复制。
杜郎口中学坐落在离杜郎口镇约一公里的旷野中,距山东省茌平县城23公里,一条东西向的简易公路从校门口经过。
如今的杜郎口中学,每天都向参观者开放,校园里到处都能看到胸前挂着“听课证”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听课教师可以随意走进任何一个教室听课。如果哪天听课教师人数太多,学校会安排几位老师在报告厅上课。课后由上课老师向参观学习者介绍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回答同行的提问。
我的课堂我主宰
记者走进报告厅,看到主席台变成了课堂,台上一字排开的3块黑板上写满了物理题及答案,一个学生正拿着话筒向其他同学讲解其中一题。学生有坐有站,也有的蹲在地上或靠在同学身上的。台下大概有200多位听课教师,有的教师干脆跑到了台上。……
采访后记:想起凤阳小岗村
听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介绍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经历,记者想到了小岗村。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杀头”危险分田单干,原因很简单——为了一条活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做法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杜郎口中学进行“颠覆性”的课堂教学改革,崔其升的动机也很简单——为学校找一条出路,不能坐以待毙。与小岗村农民的改革不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是校长崔其升导演并强行实施的,可谓是自上而下的举动。
小岗村大包干之初,没有土地的增加,也没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更没有生产工具的改进。大包干改变的只是劳动力—生产工具—土地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然而,这种结构的调整,使得小岗村走出了生存困境,并成为了当时中国的改革名星。
崔其升导演的课堂教学改革,一言以蔽之,就是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崔其升当时也只能走这一步。因为急于改革的崔其升当时可谓一无所有——缺少好教师,没有好的生源,经费拮据难以为继。但就是万般无奈中迈出的这一步,让崔其升无意中把握住了教育教学本质性的东西,也使得杜郎口中学在几年之内从垂死状态中摆脱出来,在茌平县教育局的综合考评中已经连续三年名列前茅,并成为山东省农村中学教学改革的典型。
方法总比困难多,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再次证明这一点。这,对众多还处在师资、生源和经费多重困境之中的乡村中学是一个启迪。
但还有些话,不得不说。
小岗村以后的路并不平坦。成为典型后,小岗村人身不由己地被包装起来了。更让人痛心的是,“由于一家一户这种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在天灾人祸的冲击下,不少农民已经先穷起来了。差不多有50%以上的农民借了债,少则六七千,多则一二万。”五年前,一篇《小岗村: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对此作了非常详实的说明。如今,因为集资修建小区,欠债的人数更多,欠的债更多。不久前,小岗村重新选择走集体路的消息传出,又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强烈关注。
杜郎口中学是典型了,典型难免有时会身不由己,甚至可能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来一点自我包装。一个真正的教育改革者理应对作秀行为更为警惕并加以抵制。
杜郎口中学更应该居安思危。一些教科研人员坦言,如果其他学校下决心学习杜郎口经验,把课堂还给学生,杜郎口中学目前的优势将很快丧失。因为教师的知识广度,思维深度,对课堂调控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而学生掌握主动权的课堂,也对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加工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这些,正是杜郎口中学目前非常薄弱的地方。
崔其升校长说,成为教改典型后,自己反而有些坐卧不宁。如果让他给学校打分,50分都打不到。因为学校目前只是解决了学生厌学、成绩差的问题。他的很多想法因为学校物质条件、师资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还没有能够实现。他说自己现在看到的、想到的都是不足,“不如头两年轻松啊”。
希望崔其升校长的这种危机意识能够有助于杜郎口中学少走小岗村那样的弯路,我们更希望杜郎口中学的整体办学水平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编者按】:无论你是否承认,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其影响范围与影响力度确实已经掀起了中国基础教育的一股旋风,人称“杜郎口旋风”。这一点,从那些参观考察过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的教育界专家学者眼里就可以深刻地体会到。
茅卫东:专家眼里的杜郎口中学
杜郎口中学的教改吸引了大批参观学习者,他们中最多的是一线的教师和校长,也有不少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教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本期深度访谈我们采访了四位不久前考察过杜郎口教改的专家,一位长期以来坚定地支持杜郎口中学教改的当地教育局领导。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中国教师报:杜郎口中学给您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滕纯:我干了一辈子教育,到过全国200多个县市,去过国内1500多所学校,听了不下2000节课,也考察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就我的眼界来讲,杜郎口的课堂是全新的。
张梅玲:在杜郎口中学,我发现了城里学校很少有的现象,每个学生都非常开心,学生心态非常好。我们想在这样一个比较自由的情况下找出一个不学习的学生,结果70多个学生中没有发现一个,这让我们非常惊讶。他们的经济条件不好,但每个学生的脸上都是阳光。我们问学生,你们怎么这样爱学习啊?学生们说:“课堂上我们有乐趣。”这句话在城里是很少听到的。
高洪源:他们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另外,学校处处张贴着学生的格言,内容都是学生对学习、对学校、对人生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杜郎口中学达到了让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这样的细节,表明学校在改革过程中,确实力求把学生推向前台,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郭振有:听杜郎口中学的课,你的第一感觉会是震惊。因为你没有见过,也不会想到,课,竟然可以这样上。然后,你又会感到振奋,因为你看到的是一个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他们竟然有这样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竟然是这样快乐积极,充满自信,他们的个性竟然可以这样张扬。这完全是一种“另类”的课堂,但是你不能不承认,这种“另类”的课堂教学确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一个人都有被他人、被社会认可的愿望。这就需要有表现的机会。表现才能产生兴趣和自信。美国人认为,人生就是为兴趣所作的表演。兴趣才是快乐的源泉,发展的阶梯,成功的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没有兴趣的学习只能是痛苦的煎熬。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杜郎口中学找到了一条可行而有意义的路子,那就是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充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看到杜郎口中学学生的表现欲望和表现能力是极强的。他们没有农村学生常有的那种不敢大声讲话、不敢表现自己的羞涩感和怯懦感。他们一个个都被激活了,他们的胆子大着呢。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充满自信的,他们喜欢学习,不怕考试。相信他们走上社会也会充满信心和勇气。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谢金国:对杜郎口中学的改革评价,媒体和网络都有很多的赞誉。可以这样说,杜郎口的改革,触及到了当前中国教育的一系列问题,从价值和意义上,应该占有一席之地,这并不过分。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既有实践性,也有时代性。它解决的不单纯是“本土”升学率、农村教师素养较低的问题,也提升了学习能力、生存和成长以及师生相长等一系列问题。
杜郎口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现实意义,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切都来自于实践,却又契合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比如新课标强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杜郎口的小组学习早在很多年前就实现了。杜郎口从全国6万所初中学校里脱颖而出并不是偶然的,是偶然中的必然。
比杜郎口更“先进”的理念有的是,为什么独独杜郎口成功了?它不是一味地去学习什么高深的理论,或者把别人的经验简单归结为人家的学生好、人家的老师好等。想到就去做,去做就做好,不怕失败,更不怕挑战,这是校长崔其升带给我们的启示!
张梅玲: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成功让我们真正思考究竟应该如何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特别是农村的教育改革应该怎么做。如果农村的教育搞不好,那么我们的教育改革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有人说中国农村条件差,实行素质教育有困难。杜郎口中学的成功对此做了有力的回答,素质教育不完全是硬件问题,因为当初杜郎口什么都没有,却走出了一条路。由此看来,素质教育关键不在于学校的硬件,还在于人的理念。
杜郎口中学的教改还提醒我们,要重新估量学生的潜能。现在很多学校和老师,还没有真正相信学生。而在杜郎口的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精彩,抢着阐述自己的看法,反驳别人的观点,看起来课堂很乱,其实活而有序。
它的第三个意义和价值就是证明教师的成长关键在课堂,在实践中磨炼。现在一说提高教师素质就是请专家来作报告,外出学习。其实,智慧型教师的成长关键是在实践。智慧和知识不是同一个概念,智慧的核心是在实践中创造性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我认为杜郎口中学的教师在校长的引领下,通过在课堂中的磨炼,已经成长为智慧型老师。
郭振有:这是一场课堂教学模式的革命性的变革,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具有原生原创意义的教育改革的典型!它在某些方面提供了一条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路子!
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6月5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要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把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杜郎口中学的经验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
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从本原上回答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习,老师之职责是什么,应该有什么样的课堂模式、什么样的师生关系等根本性的问题。它打破了班级授课制建立几百年来形成的教学教条和“本本”。它打破了现行的所有教育学关于课堂教学模式的规范性要求。它追求的是没有任何一点形式主义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和效益。它冲破了重重阻力,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它在中国的一个乡村里,写出了一本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教育学。它是本土化的,但它与现代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高洪源:杜郎口中学把课堂还给孩子,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中国目前比较严酷的现实条件下,他们围绕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在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中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目前他们可能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认为对于他们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应该苛求。一个当初条件如此艰苦的农村中学走到这一步,创造出这样的成绩,非常不容易了。当然,我不赞成过高地评价杜郎口教改的意义。
中国教师报:根据您的考察,您能否对杜郎口中学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谢金国:杜郎口未来改革的重心应该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甚至也关系到改革的深入。据崔校长讲,杜郎口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之外,近期还要从外地引进部分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期望能起到专业带动和引领作用。
张梅玲:现在他们的学生学习动机非常务实。在与学生座谈时,我问他们,你们学习为什么这么努力?三个学生说,我们将来要做老板,因为现在爸爸妈妈生活得太苦了,我要改变他们目前的生活状态。因为老师说,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惟一的出路就是把书读好。一个孩子说要做医生,因为奶奶生病死了。一个女生的回答让我们很惊奇,她说以后要当大官,因为村里的干部上去几个月就下来,我当了清官要整整这些贪官。三个学生的回答,角度不一样,但都表明他们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动机非常纯朴、务实,这当然无可厚非。不过,从“做一个世界的中国人”来说,学生的目光还是应该远大些。不然,以后可能会束缚他的前进。
杜郎口的课堂,学生参与度非常高,教师引导得也非常好,体现了较高的素质。但是,感觉教师在课堂的提升方面还可以加强。对学生提出的解题方法之后的思路分析还可以再深入,学生提出几种解题方法后,教师还应该有针对性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是相对最好的。这种优化意识可能还要加强,他们应该可以做得更好。这就需要杜郎口中学的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质,学科底蕴要更扎实深厚些,哲学修养需要提高。
滕纯:从课堂教学这个方面来说,我提出三点想法供学校参考。第一,学生动起来了,动静如何结合?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脑力劳动,要求思维活跃,但思维同样也需要理性,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该动时动,该静时静,动静结合,有起有伏,要掌握好这个节奏。第二,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和个人探究怎样结合?第三,学生展示点评与教师引导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把握?课堂上我看有的学生的点评很到位了,这时教师再点评就重复了。建议教师要能够“导评”,就是不只局限于知识本身,而应该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要促进学生由浅层到深层的思考。
高洪源:我觉得杜郎口教改的大方向、大框架是不错的,他们的经验要肯定。在这个前提下,我建议学校对毕业生进行跟踪,看他们在高中、大学的情况如何。如果他们的学习能力普遍强,说明这个模式是对的。第二个建议是希望学校能够注意发挥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比如历史教学就可以讲得活一点,不能只讲知识点,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拓展,要启发学生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另外,在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能不能把一部分时间也还给学生,给学生减负,给中国的农村学校做出一个榜样。
中国教师报:您觉得杜郎口模式在城市能够推广开来吗?学习杜郎口应该注意些什么?
张梅玲:原则上说,城市的学校不但能学杜郎口的经验,而且可以做得更好。如果说现实情况并非如此,那么问题不在于杜郎口的经验本身,而是城市教师的理念,即是否能够真正相信学生,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另外,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课前的准备是非常辛苦的,农村教师吃苦耐劳精神比城市教师强,农村学生可能比城里孩子更刻苦也更纯朴些,这也是城市学校学习杜郎口经验不如农村学校的一个原因吧。所以说,城市学校能否学得好,关键可能还在于校长、教师、学生能不能花这个功夫。
郭振有:杜郎口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的改革典型,但是它的启示意义绝不只限于农村中学。所有的学校都可以从它的改革历程和改革经验中得到启示。甚至它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城市的学校乃至所有的学校也都可以借鉴。沿着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思路去推进教育改革,教育创新,中国的基础教育有可能出现一个新的面貌!
杜郎口中学不是一个全面的教育改革典型。它的成功当前主要体现在它的升学率显著地提高了,从全县倒数第一,进入了全县正数第一第二名。由于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在实验教学、阅读教学等方面,它还不能与其他城市学校相比。有人私下议论,这是一个应试教育的“怪胎”。这样评价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本质上不在于升学率的高低,素质教育应该更能提高升学率。关键在于这些学生是只有应试能力,还是有全面的素质。杜郎口中学的学生不仅学会了学习,不怕考试,考试能得高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兴趣,有了自信。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精神面貌、人生志向、心理素质、探索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都远远优于和高于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他们实现了素质教育的一些本质要求。应该说,杜郎口走出了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
谢金国:杜郎口模式是开放的、创新的、成长的,也是鲜活的。杜郎口可以学习,但硬性地照搬照套是危险的。学习杜郎口模式要因地制宜,一旦成功了,最终形成的就是“自己”的模式。否则,很容易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杜郎口是根植于“农村教育”这个现实而成长起来的,但并不能简单地说它只适合农村教育而对城市教育没有意义。好的教育应该具有共性,面对的是全体师生,是人们的心灵。有人说教育无国界,那么何必讳言到底是适应城市还是乡村呢?好东西莫问出处,关键是要看到杜郎口的“好”好在哪里,值不值得学习和借鉴。新华社在报道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时说:人们都说,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明天,民族的未来,杜郎口中学走出的这条路也许还要继续经历时间的验证,但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培养自主自信、勇敢有为、谦逊合作的人,杜郎口中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学习杜郎口,还要超越杜郎口。要用发展的眼光,甚至以批判的态度学习杜郎口,要科学、求实、认真地看待杜郎口的改革,要立足自身的现实借鉴杜郎口经验。我害怕有些学校会搞“一刀切”,最终成也“杜郎”,败也“杜郎”,这不是学习,而是迷信了。
学习杜郎口经验,最根本的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最需要的也是一种勇气。
高洪源:学习一种新的经验和新的模式,需要因地制宜,有时需要简化经验,掌握其合理因素。比如杜郎口中学早晚自习都是上课,这样的课时安排,恐怕城里的学校就很难学。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用简单的行政命令去推广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很可能导致一些学校只从形式上学习,最终产生形式上的结果。我觉得最佳的情况应该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几种变式,也就是允许各个学校在学习的过程中创造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模式。
【编者按】: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引来了全国大量一线教师的参观访问学习,这里我们选编几位一线教师参观考察后从不同角度撰写的评价性文字,以飨读者,相信会给我们以启示和思考。
(1)杜郎口经验带给我们什么思考
说实话,以前我对杜郎口中学的印象并不好。
学生5:40到校,6:00开始上课,中午还有午自习,晚上要到9:30才睡觉。单从时间上看,这是加班加点,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取得的教学质量。我甚至有些反感!
但我又告戒自己,任何事物都要客观地来看待,来分析,不能让自己的主观印象左右了自己。既然杜郎口中学在几年内从弱校一跃成为强校,前往参观的学校教师络绎不绝,就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我就应该去接近它,研究它。
鉴于这种想法,我报名参加了去杜郎口中学学习参观的队伍。
3月3日,我们一行50余人来到了杜郎口中学,走进了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亲眼目睹了该校的课堂教学。就课堂教学而言,该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确实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是一种革命。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整个教学过程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自学,有专门的预习自习,学生都有预习笔记,上课时,共同交流语系情况,共同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后,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目标。接着检查目标完成情况,学生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展示,教师随机点拨,随后就是巩固阶段。整个过程都牢牢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午饭后,带着一些疑惑的问题,我们走进了校长室。校长接待了我们,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答复了一些疑惑。根据校长的介绍和我们看到的一些情况,我把杜郎口中学教改的成功归结为如下几点:
一、充分关注后进生
杜郎口中学全级部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总分相差仅有100多分。这样的差距说明什么?说明杜郎口中学的学困生很少甚至不存在。杜郎口中学是如何转化后进生的呢?首先,在教师的考核导向上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后进生,学校把每个班后1/3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成绩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模式也一学生感兴趣为主要标准,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后进生出头露面,使他们逐步克服胆怯和自卑心理,慢慢树立自信,走向成功。
二、抓住了课堂教学改革这一突破口
学校发现以前的课堂教学严重存在教师只管讲学生被动听的问题时,学校就硬性规定,每堂课教师的讲授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0分钟,这样就逼着老师在“精讲多练”上下工夫。这样坚持下来,就闯出了一个具有杜郎口中学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叶澜教授主持开展的新基础教育就是抓住了课堂教学不放松,取得了可惜的成绩。叶谰教授也一再强调,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内损失课外找,或者不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只在课堂教学以外的事情上做些花样翻新,都是不可取的。
三、从根本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杜郎口中学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如何调动起来的?是不是有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去影响、感染学生呢?这也是我们最期望得到答复的问题。校长回答这个问题时回答得很简单,那就是“从人格上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虽然简单,却正中要害,倒出了教育教学得真谛。
教师不能歧视每一个差生,让后进生本已自卑得心灵得到安慰。课堂教学得评价标准倾向于学生得参与度。教师备课时每一个环节都要首先考虑到学生如何参与进来。找后进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坚定信念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尽到得责任和义务。
学生得到充分尊重了,学生都有了学习得信心了,学生得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那一切得成功就不在话下了。
做到这一点了,还要再有一些具体措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一是划分学习小组,小组长每天负责检查各同学的预习情况和学习掌握情况,使每天所学的知识都能及时巩固。班内的桌登摆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这样也消除了以前前排和后排的区别,每个学生平等地坐在了一起。二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块小黑板,学生要在自己的小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不学习,就没有内容在自己的黑板上写。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叫“黑板制约生存”。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三是小组间开展学习评比,每个学生都为自己所属的集体负责,尽量维护集体的荣誉。
四、教育改革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自古以来,从大到小,凡是改革就没有一帆风顺的,就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和压力。如果改革者没有坚定的信念、决心和毅力,不能坚持到底,再好的改革也决然不会成功的。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一实施,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对就扑面而来,教师反对,学生反对,家长甚至到政府情愿,要求罢免校长,“为民除害”,可杜郎口中学的领导咬紧牙关,顶住压力,坚持了下来,终于坚持出了成效。
  
2010年3月15日,在郭宏成校长的带领下,我校吕宗东副校长初中部于学勇副校长及其他领导教师十四人,赴杜郎口中学进行了两天的考察学习。杜郎口中学位于山东西北部即聊城市茌平县,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初中学校,自1998年实行课改以来,陆续得到了县教育局、市教育局、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的认可,先后获得 “省重点课题研究基地”、“山东省教育厅聊城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实验基地”、“中国创新教育杂志社重点调研基地”、“全国合作教学研究基地”等荣誉称号。杜郎口中学的改革回归了教育的本真:培养具有终生学习能力的、自主发展的人。也正是这一朴素的教育实践,实现了被很多人认为是“理想”的新课程理念。
               一、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注生命
每个教室墙面高挂着的“我的课堂我主宰,我的生命我把握”“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等班训,时刻提醒学生为了明天而奋斗,像杜郎口这样的农村中学,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一生发展奠基”,是句再实在不过的话了。在这种为学生生命质量负责的思想下,杜郎口中学摆脱了单纯追求掌握课本知识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了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命质量的操练场。正是对生命关注,使得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气息。这里的教学过程正在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正是教育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精神饱满、自信专注。这一点和我校“阳光教育”理念的本质是一致的。
二、教学宗旨: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杜朗口中学校长崔其升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角;教学的重点必须转移,学会学习比掌握专门知识更为重要。”在每个班的醒目位置悬挂一堂课学生表现要求:举手积极、声音宏亮;讨论热烈,辩论激烈;争问抢答,欢呼跳跃;多种角度,创新实践;笑逐颜开,热闹非凡。充分反映杜朗口中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要求。为了落实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杜郎口中学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态度要由“供应式”向“超市式”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有了自己主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使教师在课堂上“不单打独斗”,课堂成了“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课堂学习成为知识生成能力,知识生发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场所。
           三、对杜郎口中学的基本经验的思考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整个教学过程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专门的预习课,学生根据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学习目标尽可能做到问题化,学生做好预习笔记,上展示课时共同交流。②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③学生自我展示,采取不同形式的展示,以检查目标完成情况,学生全部参与讨论,加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④随机检测,预习课、展示课都穿插着检测,学到的知识及时巩固。教学的整个过程都牢牢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要活起来,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杜郎口中学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如何调动起来的?回答很简单,那就是“从人格上去尊重每一个学生”。采用具体措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一是划分学习小组,小组内学生结对子,小组长负责检查各同学的学习情况,使所学的知识都能及时巩固。班内的桌登摆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二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块黑板,学生要在自己的小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学习内容。如果学生不学习,就没有内容在自己的黑板上写。三是小组间开展学习竞赛,每个学生都为自己所属的集体负责,维护集体的荣誉。四是表扬鼓励,学校经常发放奖状、奖品,通过多种形式不断激励学生。
3、充分关注后进生。
杜郎口中学全年级部第一名和最后一名的总分相差仅有100多分。这样的差距说明什么?说明杜郎口中学的学困生转化工作做到了位。杜郎口中学是如何转化后进生的呢?在教师的考核导向上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后进生,学校把每个班后1/3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成绩的主要内容。评价课堂教学也以学生的参与度为主要标准,尽可能地提供后进生出头露面机会。抓实后进生的过关检测,利用小组长、课代表、小组帮扶对子检查和教师抽测,不让后进生掉队。班主任上好坐班保底课,了解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科老师关注后进生。在杜郎口中学每班的墙壁上都挂有各学科的纠错本,其中有一位孩子在纠错本上这样写着:我出错,我改过,我收获。从这点可以看出学校把抓后进生落到了实处。
学习杜郎口中学,要立足于我们的校情。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推进我校“导学解疑”课改模式,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杜郎口中学的教育改革之路是成功的,对于我们烟台三中来说,我们只有找到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特点,不断完善我校教改计划,才能走适合自己的路,而这些工作只有依靠每位教师来实施,我们相信,通过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经验,我校课堂教学必将得到大的改进,教学质量将会跃上新的台阶。
  
  

  三访杜郎口中学
中国教师报记者     茅卫升 李炳亭
去年3月和10月,本报记者两次赴山东杜郎口中学采访,3月份的《杜郎口中学的非典型教改》、《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果好起来》和10月份的《再访杜郎口》《杜郎口中学课堂变革探秘》《专家眼里的杜郎口》《杜郎口教学实录》《杜郎口旋风》(书摘)等八版联动的深度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校长拿着《中国教师报》,带着学校的老师涌向杜郎口参观,学习杜郎口中学的办学经验、课堂模式。
  杜郎口中学的老师依然格外忙碌,学校管理的重点依然是落在课堂教学上,不同的是,今年开始,校长崔其升明确提出了“去制度化”的管理策略。不少学校有着完善的规章制度,但执行乏力,“去制度化”真的是没有规章制度吗?杜郎口中学的管理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
  听营养专家的报告,看名厨的现场演示,就能学会厨艺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但是专家报告加名师课堂,这一流行的教师培训的基本模式,似乎就要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然,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杜郎口体验式课堂研修将会向您展示一个全新的教师培训模式。
  短短两三年的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所学校、几十万人参观了杜郎口中学。学习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谁会表现得不太适应?杜郎口中学是初级中学,高中学校可以实行这种模式吗?掌握了杜郎口教学模式及操作细则,就能轻松复制杜郎口中学课堂的精彩吗?
  时隔一年,本报记者三访杜郎口中学,为您解答这些疑问。
从能做事到会操心
——杜郎口中学的管理之道
       杜郎口校门口的景象与一年前记者来时并无二致,照例是停满了各式大小客车,车牌上有“鲁”、“冀”、“豫”、“津”等字样。
       传达室早被改成了接待室,每天达数百人的参观者先在这里登记,领取听课证,然后进入校园自由参观,任何一间教室都是开放的。记者注意到,传达室还挂上了“杜郎口中学警务室”的牌子。在校长室,记者遇到杜郎口镇派出所的两位警官。他们告诉记者,现在校园安全是一件大事,每天来杜郎口中学参观的人又特别多,虽然警力非常紧张,他们还是在学校设立了警务室,今天来就是与崔其升校长具体落实这个事的。遗憾的是,崔校长临时有个会议脱不开身,两位警官等了半个多小时后决定先回派出所,下次再来。
       校园内,实验楼、学生公寓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公众场所多了些标语牌,还安放了不锈钢垃圾筒;每间教室里出现了书柜,书由学校和学生共同提供,借阅手续由学生自己负责;操场上多了单杠、双杠等体育器械。
       学生们穿着款式颇为新潮的新校服,老师们则都穿上了深蓝色西服,男教师还打着红色的领带,显得比以往精神了很多。工作时间,如果哪位教师不穿西装,不打领带,那是要罚50元钱的。
       “学校现在是不是有一整套规章制度,并且人手一册?”考虑到学校受到的关注程度,记者以为学校一定会加强管理,对课堂教学、工作纪律、环境卫生等各个方面做出一些细致明确的规定,并加强奖惩力度。老师们的回答令人意外,他们说,学校现在没有这样成文的制度规定,一切都是约定俗成,大家都习惯了。
  
他这样成为一名教坛新秀
  
       董立强,山东聊城人,陕西师大体育学院07届本科毕业生,今年7月被杜郎口中学聘用担任初三体育教师。
       董老师是这个学期以来受表扬最多,获得奖金最多的老师。数学学科主任徐利老师说,董老师工作非常积极主动,环境卫生、后勤事务,只要他能帮忙的,就会很自然走上前去。更重要的是,他还“挽救了音体美教研组”。他把音乐引入体育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开发了室内体育课,改变了以往下雨天体育课学生只能在教室自习或者下棋的状况。
       就是这样一个进校才三个月却已经崭露头角的年轻老师,回顾自己刚进学校时的心情,却用了“特别迷茫”四个字。因为他知道杜郎口的课堂与一般学校不一样,但没有人告诉他杜郎口的体育课究竟应该怎么上。学校没有给他安排师傅,也没有给他诸如杜郎口课堂常规之类的入门指导。
       刚开始,董立强凭着师范学校学到的知识,跟着自己的感觉,经常开展游戏教学,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很快提高了。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董立强说当时他的课堂“还是比较老套”。
       上完自己的课,只要有时间,董立强就去听课,各种学科的课都听。没过多久,他就明白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怎么回事。学校每天都有年级组、学科组、课堂验评组的老师检查上课情况,并及时把检查情况通报给全校老师,每次董立强都会细细品味这些课堂点评。很快,董立强就掌握了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他并不满足。校长提出应该把音乐引入课堂,董立强就开始琢磨这事。经过几次尝试,他成功地把一些节奏感强的流行音乐与自编的准备活动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9月中旬,董立强到北京学习校园集体舞,听专家说中国学生体质普遍比日美学生差,回到学校,董立强马上在体育课加强了学生的柔韧训练和力量训练。现在,他正在酝酿开展一项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健身工程。
    在杜郎口,董立强迅速成长了起来,似乎是无师自通,但又好像每一位同事都是他的老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是从背诵常规入手掌握课堂教学技能的。前几年,学校还有一些形成文字的东西,慢慢地都被人淡忘了。现在,教师办公室里的墙上也见不到“教师职责”、“课堂常规”之类的规章。
  
奖惩和聘任,不搞量化考核
   更有意思的是,董立强几次得到奖励,同样也找不到具体的文件规定。
       去北京科技大学学习校园集体舞,学校批给董立强1500元钱。报到那天,董立强到得晚了点,一时没找到接待的人。自己开房一晚要200元,他觉得太贵。虽然9月的北京夜里已经很冷,还有蚊子,但董立强硬是在校园的长椅上将就了一夜。3天220元的伙食费,他同样舍不得,自己花几十元在地摊上解决了3天的伙食问题。
       回到学校报销差旅费,领导觉得这钱花得太少了一点,一问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副校长张代英在教师晨会上向全校教师介绍了董立强为学校节省经费的事,表示要特别奖励董立强老师。崔其升校长在一边接过话说:“对,要特别奖励,我看就奖1000元!”张代英说:“今天我只准备了400元,剩下的回头再补上。”
       开学不久,学校要参加县里的一项比赛,董立强负责学生队列训练,嗓子喊哑了,还在操场上坚持。张代英在晨会上奖励了他100元。没想到,下午学科主任因为董立强主动参与比赛的筹备工作,又特别奖励了他100元。有奖也有罚,有一回,因为调课出现了失误,董立强被校长罚了100元。
       算下来,3个月里,董立强已经得到了2000元的奖励,而他的月工资不过一千出头。
       不论是上课常规,还是奖罚措施,现在的杜郎口中学都没有明文的规定。
       “淡化建章立制,这才是我们这一年来最大的变化。”崔其升校长说,只有在没有秩序、没有标准、教师思想混乱的情况下,学校才需要制度。秩序建立起来,就重在自律了。“什么问题上了墙,其实就是说明这个问题学校还没有解决。”而在杜郎口中学,不是学校没有问题,而是问题能够马上被发现,并马上就能得到解决,所以不需要成文的制度。
       因为没有成文的规章制度,杜郎口中学也就没有现在很多学校普遍采用的量化考核制度。奖惩教师,依据是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但是这些都是相关领导自己的判断,不是根据一堆数据得出的结论。教师的奖惩是这样,甚至教师的聘任也是如此。在杜郎口中学,教师聘任依照这样的顺序:校长室聘任学校各处室主任,学科主任聘学科教师,年级主任聘班主任,班主任聘任课教师。最后没有被聘任的老师负责学生生活,做一些后勤工作。如果后勤工作也没有聘上,就只能待岗。这个过程,也只有各种意见,不靠打分。
       会不会有领导徇私舞弊,或者落聘教师心怀不满?杜郎口的领导和老师都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他们的看法是,工作做得好不好,别人都看在眼里,自己心里也清楚。董立强虽然是新教师,但他工作非常主动,因此经常得到学校的表扬和奖励。副校长张代英的一个大学同学也在杜郎口中学工作,因为工作不积极主动,缺少团队意识,落聘了。她哭着找到张代英,既不是求情,也不是泄愤,而是找老同学谈心,表示了自己的悔意和决心。在后勤工作上,这位老师有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表现,重新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权力下放,责任上移,把工作落到实处
      
       一所学校,没有成文的规章制度,甚至教师的奖惩和聘用也全凭学校各级领导决定,这岂不会乱了套?教师真的能信服?
       崔其升校长依然坚持他的一贯看法:“学校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领导班子!”在崔其升看来,学校领导要么是学校工作的促进者,要么是学校工作的阻碍者,不存在功过相抵一说。学校工作出现滑坡,责任不在教师而是在校长。这就是杜郎口中学提出的责任上移。
       在学校,崔其升经常强调的三句话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亲人,把学校视为自己的家庭,把事业看成自己的生命。在崔其升看来,工作的30年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退休后才是享受生活。
       随着学校名气越来越大,崔其升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工作也日益繁忙,“有时都不敢接电话”。崔其升在接受荣誉的同时,还是像以前那样把奖金交给学校,或者作为给学校教师的奖励。虽然外出开会、讲学占去了他很多时间,但只要在学校,崔其升还是坚持去教室转课。同样,为自己注射胰岛素也还是身患糖尿病的崔其升每天必做的功课。
       崔其升并非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相反,他非常注重班子成员和普通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他希望每个杜郎口中学的人都把自己当成学校的主人。他说:“一个教师,从能做事到会操心,这是一个境界的提升!”
       为了让老师们为学生进步、为学校发展而操心,学校在坚持“责任上移”的同时,不断将“权力下放”。今年秋季开学后,学校在原有的年级组、学科组、班主任、教学验评组多重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值日校长、值日年级主任、值日班主任制度。值日校长从年级主任、学科主任、验评组长中选出,值日年级主任从班主任中选出,值日班主任从科任老师中选出。这些值日校长、值日年级主任、值日班主任每天一换,行使相应的职责,并及时撰写工作日记,记录下一天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好的建议,马上会被学校领导确定为一项新的制度在今后的工作中贯彻下去。
       现在,杜郎口中学的日常管理以校长室为中心,分常规和教学两条线,实行四级管理。
       常规工作(如卫生、三操、就餐、就寝等)方面,由正副校长和值日校长总负责。每个年级组每天设1名值日年级主任,与年级主任共同管理本年级组的教学、班级、学生等常规工作。根据检查结果为年级各班排名。每2个班为一个班级,每天设值日班主任,与班主任一起共同管理班级,形成校长室——年级组——班组——学科教师四级管理模式。
   教学工作方面,在校长室领导下,由骨干教师担任文科、理科两个教学验评组,检查学科教师的教学情况,给学科组排名。学科组长对本组教师进行考核排序,形成校长室——验评组——学科组——学科教师四级管理模式。
  
小周期,快反馈,及时解决问题
  
       为了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教师签到后,马上举行全体教师参加的情况反馈会,由值日校长主持。
       记者观摩了一次工作反馈会。当天的值日校长、学校政史地学科组长常燕老师向老师们通报了上午的听课情况,重点指出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数学老师陈宝国因为课堂教学有创新,被奖励50元,几位班主任和年级主任因为工作出色也获得了一份奖品。随后,年级和学科组相关负责人简短地交代了一下工作。10分钟左右,会议结束,教师们或去教室上课,或回办公室备课。
       常燕向记者介绍说,值日校长负责当天学校的全面工作,与校长共同处理全校各方面的常规工作,但以教学工作为主。这天上午,她听了3节课,其中第三节是转听,就是在教学楼里转,每个班听几分钟。这样的听课,值日校长每天上午、下午、晚上至少要有一次。在当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的反馈会上,值日校长把检查情况向全校教师通报,表扬优秀,指出不足,提出建议。对表现优秀的教师,可提请张代英副校长批准后给予一定的奖励。值日校长还要与学校领导和其他值日人员沟通,根据各学科、各年级当天的表现进行排序评比,优秀学科和年级可获得50到150元的奖励。当然,有奖也有罚,如果出现问题,普通教师可能要被罚50~100元,领导的被罚金额加倍——200元。为增强团队意识,教师个人奖惩情况会影响学科组、年级组的考核。值日校长一天工作下来,学校给予10元津贴。
       董立强说,学校对课堂教学抓得非常细致。学校的校长、年级主任、学科主任、班主任,以及教学验评组每天都会出现在教室里,学生板书是否工整,相邻两个学生板书的内容是否按照规定没有重复,小黑板上是否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及警示语,在某个教学环节教师站立的位置是否合适、点评是否精彩,学生的参与度如何……这些都会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反馈会上通报。
       数学学科组长徐利老师把这种值日制度和反馈制度概括为六个字:“小周期,快反馈。”每天学校有2位值日校长,3位值日年级主任,每个年级有2位值日班主任,“都是干活的”。加上学校原有的各级领导班子,每天负责监督检查的人员占了学校教师总数的近一半。这么大的检查力度,加上每天两次的反馈会,有什么问题马上就能够发现,而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此外,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周都要回顾自己一周来在教学管理中的不足,并写在小白板上放在教学楼的大厅里相互交流。每学科推出3节不同类型的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帮扶课),并及时进行研讨。为体现班主任对任课教师的管理,班主任每天听任课教师的课,并写出意见。
       各级管理层的关注重点都指向课堂,指向班级,教师们的心思也都在如何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班级管理水平上。很多校长头疼的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问题在杜郎口中学几乎不存在,“学校现在根本不需要成文的规章制度”。
       江苏一位校长在了解了杜郎口中学的管理模式后感慨地说:“我们是每周都在积累问题,等到了下一周才把问题提出来并想办法解决。而能不能解决,又得到下下周才反馈。这就是差距啊!”
最难改变的是学生还是老师?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本报记者  康 丽 李炳亭
    来杜郎口参观访问的人之多,是出乎想象的。
  但从今年起,来校参观的不仅有校长,教导主任、普通老师,也有学生。这些学生跟着自己的老师一起来到杜郎口,成为“取经新鲜人”。
  走进课堂,很容易分得清哪些是外地来学习的学生,哪些是杜郎口中学的学生。看着杜郎口的学生分散坐在课桌前,高高举手,争先恐后地发言、争辩,他们更像是一个沉默旁观者。
  “他们真活泼,真大方。”一个男孩子倚立在课桌前,不无羡慕地这样评价自己的同龄人。他来自河南安阳华侨育霖学校,尽管在学校时看过杜郎口上课的录像,但见到“真人”,还是被深深地震动了。
  比之“活泼”、“大方”,杜郎口的学生听到过更多的赞誉:“主动”、“张扬”、“积极”、“自信”,没有农村孩子所谓的“土气”、“羞涩”、“腼腆”,甚至比城市的孩子、名校的学生更外向,更有一种让人感动的热情……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脸上没有“厌倦”,而是写满了快乐。来参观杜郎口的人,首先被打动被感染的,不是这里的老师,不是这里的教学,甚至不是校长崔其升,而是学生的快乐。他们成为学校最好的形象代言人。
  同是学生,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是老师的原因,还是学生?
        
习惯,需要多久时间养成
  任何事情的开始,都有一个源头。
  为什么杜郎口的学生就这么热情这么快乐?追溯到开始,每年9月,杜郎口初一年级都会迎来新生。他们来自“传统课堂”,不曾见过“把课堂还给学生”的“阵势”,不知道什么叫“我的课堂我做主”。他们和其他普通的孩子一样,选择做一个沉默的旁观者。
  而从一个沉默的旁观者到参与者,需要的时间是多少?一个月?一年?十年?杜郎口给出的答案是两周。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参观者知道,杜郎口新生开学的两星期内是不上课的,初一的学生会先到初二、初三各班中去体验和感受,为进入课做准备。就像一个客人挑选商品,聪明的商家会先让客户先体验服务,然后再做选择。
  有了这两周做准备,再在细节上下功夫,就事半功倍了。课堂的问题就必须要在课堂解决。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有非常严格的评价标准,比如学生的声音洪亮还是低沉,讲台前的表达流利还是结巴,板书认真还是草率,等等。这些标准就是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过程中渐渐制订出来的。
  数学学科主任徐利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刚开始时,课堂上只有优秀生举手发言,学习不好的学生不敢参与。这时候就需要通过激励措施来“刺激”学生走向课堂。以“声音是否洪亮”为例,老师们一走向讲台,就说,今天我们上课来看看,哪位同学上课声音最洪亮,搞一个评比,谁的声音不洪亮,就扣掉小组量化分5分。“孩子们都好胜,你说,他能不大声吗?”徐利笑着用一种自豪的口气说,咱们杜郎口,抓什么,来什么,发现了哪个不足,就在这方面搞评价,学生就能在这方面“表现”。
  但很显然,不知道是因为答案太简单,还是说着容易做着难,来学习的同行们对这个说法并不持肯定态度。在学习杜郎口的众多心得体会中,记者发现,在提到杜郎口的学生,提到杜郎口的成果时,经常听到的、看到的一句话是,他们那儿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咱们这儿不行。虽然,这种习惯于杜郎口而言,不过几年的时间,或者,对于每一拨新生,都是一个新开始。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习惯,可以用一小时培养
  
  在诸多学习杜郎口的学校中,来过次数多的达40多次,而这些“弟子”中,校长崔其升比较欣赏河南安阳华侨育霖学校,因为这个学校是真学。而那里的学生,也曾经让崔其升感动了一回。
  那是在2006年,崔其升与徐利等几个骨干教师到育霖学校上课,分别教三个班级。晚上,累了一天的老师们正在一起吃饭,忽然闯进来十几个学生,当时大家都很纳闷,却听见学生们要求,老师,为什么不让我们用这个模式上课,我们也要这样上课。原来同学们私下一交流,这些没轮着“杜郎口模式”的班级不乐意了。李彦军校长当即表态,从明天开始,全体同学都用这个模式。
  现在,崔其升的名声在育霖学校非常大,尤其是孩子们,“见到他,就像见到亲人一样”,一位老师这样说。
  今年,为了让学生更深切体验杜郎口的课堂,李彦军把初一的新生也带来了。“外向的学生适应特别快,几节课下来,就和杜郎口的学生一样举手了;内向的学生,适应慢一点”,李彦军说。事实上,在这里上了几天的课后,已经开始有学生打听在杜郎口上学需要多少钱了。“所以得好好学杜郎口,否则学生都转学了。”老师戏言。
  育霖学校的学生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喜欢、适应了杜郎口的课堂,还有用一节课时间实现改变的。
  这些经验,徐利几乎是信手捻来,作为经常出外讲公开课,宣讲杜郎口模式的教师,他面对的都是传统课堂教出来的学生,并且时间更为紧张。一节公开课,如何让这些学生配合你?你要表现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课堂,如果缺少了这个主体,这节公开课还怎么上?但,正如自信的杜郎口学生一样,杜郎口的教师也很自信。
  课前一个小时就够了。徐利笑着说,关键是如何调动积极性。他会用10分钟介绍杜郎口的情况,为什么这个农村学校门口停那么多的车,每天来那么多的人?“先制造一个悬念,然后告诉他们,到杜郎口中学,与其是听老师们讲课,不如说是看同学们演讲,所以站到讲台的不是老师,而是学生”,鼓足劲了,就搞一个自信心擂台赛,“我让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写一个小东西,比如我的格言,我的理想,然后分成6个小组,组长开会决定排名顺序,大家轮流上台发言,一个都不能少”。
  有了这课前一个小时的“总动员”,课如何上不好?
  “你必须让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而展示的过程就是赏识的过程,没有一个孩子不渴望被肯定、被赏识。”徐利说。
  
需要改变的是谁
  
  其实,想让学生变成“杜郎口式的”并不难。无论在河南的安阳、开封,还是江苏的无锡、灌南,安徽的阜阳,杜郎口的教师上午进班,下午学生就开始参与课堂;杜郎口的教师来了3天,学生就适应了;杜郎口的教师给初三的学生开了一个班会,不知用了什么方法,学生们都哭得“泪流成河”。
  徐利说了一句大实话,其实最难改变的不是学生,而是老师。老师的理念决定了老师的课堂,什么是最省事的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一旦把课堂让给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如何才能学好杜郎口,徐利说:“校长是关键,学科主任是保障,教师起决定作用。”
  学生动起来不难,学生本来就喜欢杜郎口这种形式。问题是老师不动起来,学生怎么动起来,想动也动不了。
  “放手就是爱”,曾经,崔其升几乎是这样恳求自己的教师,少讲乃至不讲。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是方向标,指路牌,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相信学生的能力。
  现在,杜郎口中学的老师“明白”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有几个学校能做到这一点呢?有几个老师能做到这一点呢?
  从表面上看,现在学杜郎口的学校很多很多,但老师真正动起来,真正去相信学生却少而又少。在记者的采访中,很多学校的老师依然牢牢把握课堂的主动权,并没有把这项权力还给学生。他们学到的是,四周挂满黑板,课前预习,分组讨论,但教师讲得并不少。
  育霖学校的魏老师去年9月曾来过一次杜郎口,今年是第二次学习。他直言,杜郎口对自己是一个极大的震撼和冲击,这样的课堂,毫无疑问,碰到的问题比原来多,突发性事件也会增加。但却是一定要改变的,魏老师引用了鲁迅的名言——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何况改变传统课堂?
  同样是教语文的张老师也承认,学习杜郎口,最大的挑战是老师,学习了杜郎口之后,感觉比原来要累,备课要想很多东西。
  而今年才真正转变过来的朱老师笑着说,虽然加重了负担,但直到现在,她才体验到教学的快乐。
  这让人想起了一句话:你打破了枷锁,获得的快乐不仅仅是你一个人。
  
我不再是课堂里的傀儡
  
  教师的改变,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在一些人的理解中,所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上课多发言不就行了?学生展示是有限度的,你说展示的过程就是赏识,但赏识不就是肯定加赞扬,多表扬就好了。但真有那么简单吗?
  还是学生最有发言权。
  现在看任晓梁,是一个非常活泼的孩子。上课积极发言,课后帮助同学,热情、积极、主动等词语放到他身上,非常恰当。但很少人知道,没来杜郎口之前,任晓梁是谁见都头痛的“小霸王”,打扰街坊四邻不说,和妈妈吵架,对着“干仗”,脏话连篇。当记者拐弯抹角问起他的“前科”,十三岁的任晓梁一点都不觉得“丢人”,他很“大方”地说,没关系,以前我确实挺爱骂人的。
  在课堂上,任晓梁的表现非常活跃,他会自己找问题,每一次得到发言的机会就会很得意,有几个男孩特别喜欢他,戏称他为“我们班的活宝”。在这样的课堂,“小霸王”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捣蛋了。“大家都在抢着发言,想找人偷摸着玩都不可能。”
  从小霸王到可爱的活宝,任晓梁实现了一个不错的转移。
  任晓梁是杜郎口本地的孩子,还有从聊城转学来的田乐岩。在没来杜郎口之前,家人对他已经“绝望”,唯一的希望是别进“局子”。
  那时候的田乐岩和其余三个哥们并称为学校的“四大金刚”,成宿上网,无法自拔。田乐岩的一个哥们被家人用铁链锁在家里,但他硬是砸掉链子,偷跑出来。谈到这些朋友,田乐岩的声音低沉了许多:“我曾经想让他们也来杜郎口,但他们没来,现在他们三个已经失踪了,半个月都没回过家了。”
  为什么杜郎口能让田乐岩“戒网”呢?“以前的学校,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傀儡,在这里,我不是。”面对记者,田乐岩腼腆地说,“在原来的学校,老师可势利了,看不起差学生。在这里,老师和同学就像朋友,这儿的学生特别开放特别开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来到杜郎口的感觉,田乐岩不假思索地说,“如鱼得水”。在他看来,学习一天,过得特别快,好像玩儿一样。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不仅仅是口头的高调,不仅仅是拍拍学生的头,告诉他你很棒。否则教育不需要艺术,只需说你很棒就万事大吉了。杜郎口的课堂酝酿了一种氛围,体现了一种最为平等不过的师生关系。学生需要的不是“赏识”的露水,而是“倾盆大雨”。
  
快乐课堂我称帝
  
  与任晓梁、田乐岩不同,从河北邯郸转学过来的陈诺更为“特殊”,内向、羞涩到了极点,家里来了亲戚,都不敢抬头讲话,走路都是溜着墙根。来到杜郎口之后,陈诺依然故我,上课不听讲,整日无精打采,和杜郎口学生俨然是两个世界中人。
  班主任张代英就找他谈话,但陈诺还是不敢在课堂发言。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代英所在的班级被推选到报告厅上全校公开课。课前,张代英又走到报告厅的舞台上,对陈诺说:“这节课,你一定要主动站起来回答一次问题。”陈诺不好意思地低着头笑了。
  上课了,张代英让同学们自愿站起来朗读单词,张楠、李一峰,陈诺第三个站起来了,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下课了,张代英专门开了一次班会,为陈诺加油。
 √匠屡抵沼谡酒鹄捶⒀缘南ⅲ穆杪柙诘缁袄锟拮潘担馐且桓鎏齑蟮暮孟ⅲ忝鞘俏颐侨业拇蠖魅?BR>  不管进入杜郎口课堂的是什么样的孩子,孤僻的、调皮的、内向的、外向的,不管你是立即适应,还是过了一个月才敢主动发言,但在这里,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至今,来自东北的李然都记得第一次发言的感受,“非常紧张,非常害怕,自己都不敢相信我也能站起来”。
  但无论是任晓梁、田乐岩,还是陈诺、李然,都说,只要克服了这层“心理障碍”,迈出了发言的第一步,以后就再不会害怕了,即使面对这么多的参观者。正如任晓梁说的,就把参观的人当成一棵树,该干什么干什么。
  杜郎口的课堂培养了学生的什么能力,徐利老师来了几点总结。一是自学能力,一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一是勇敢、自信的精神,最后一点,是良好的竞争心理。为什么是良好的竞争心理?因为在杜郎口的课堂,发言有三个等级:等待机会、争取机会、创造机会。如果总是抢不到机会发言怎么办,记者现场看到一个学生“自揭错误”,以期获得发言。“这就是自己创造机会”,徐利说,在争抢中发言,大家有合作也有竞争,这不是培养了良好的竞争心理吗?
  有了这四种能力,杜郎口的学生才那么“主动”、“张扬”、“积极”、“自信”,才那么“快乐”,甚至有种“霸气”。记者忽然想起在杜郎口的墙壁上看到的标语,其中最引入瞩目的是一个女生写的14个大字,“我的霸气无人敌,快乐课堂我称帝”。
(因涉及未成年人,本文学生皆为化名)


面对杜郎口,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四川省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李镇西
       如果一味强调人家的特殊性,那等于是取消了任何学习的可能。因为任何人、任何单位的经验都有其独特的东西,因为这“独特”便否认任何经验,这肯定不是科学的态度,只是懒惰的借口!
       第一次知道杜郎口中学是在《中国教师报》上,很为其创造的神话而震惊。
       但我很快心平气和:这么多年来,中国基础教育界创造的“神话”太多太多,但大多在掀起一阵风暴之后,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喧嚣归于平静。日出日落,一切照旧。
       到了武侯实验中学,我在思考学校发展的时候,却想到了杜郎口。一样的乡村学校(当然,杜郎口更加乡村一些),一样的初级中学,一样的公办学校……我们能不能从中学习一点可以学的东西呢?
       于是,我把杜郎口的材料印发给了全校老师,老师们学得很认真,有的老师还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然而,似乎也是一阵风,震动和激动了一段时间后,大家好像觉得杜郎口不好学。于是热闹也渐渐变成了宁静,老师们都回到了过去。
       习惯势力之强大,在武侯实验中学也不例外。
       其实,不光是老师们,就连我也对杜郎口产生了一些怀疑:课堂真能变成学生的舞台吗?不只是怀疑,我甚至还质疑:老师只讲10分钟,太机械了吧?进而又自我安慰地想:我们有我们的实际情况,不能简单照搬。
       也不只是我,在我的视野内,对杜郎口不以为然的人不少。就在得知我打算请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来我校讲学之后,一些我尊敬的专家提醒我:“对杜郎口不能迷信!”
  
初识崔校长
      
       请崔校长纯粹是一种缘分。十月中旬我去郑州讲学,见到同被邀请讲学的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当时主人请我吃饭,但说要等等崔校长下来一起吃。等了一会儿,我看到一位农民模样的中年人来了,走近后他茫然地看着大家,问:“哪位是李镇西老师?”
       我马上伸出手去:“您是崔校长吧?”
       我们紧紧握手,然后进了电梯。
       松开手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你的崇拜者,几年前就读过你的《民主与教育》,读了三遍,还写了心得。”
       我知道他说的是真话,但我听来却只有讽刺:写出了20多本书的李某人至今在学校管理上没有什么建树,而一本书都没有写的崔其升,却创造了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奇迹!
       饭桌上,我发现崔校长和我一样滴酒不沾,而且很不喜欢把时间花在酒桌上。看他坐在座位上,很无聊的样子,我便和他套起了近乎:“我们有许多共同不爱好呀!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喜欢吃这种饭!”他如同遇到知音,用浓重的山东口音对我说:“是呀是呀!不喜欢不喜欢!”可出于礼貌,他依然默默地坐在饭桌旁。我却没有他的修养,便对主人们说:“你们先吃吧,我和崔校长回房间了!”
       在崔校长房间,我们聊了十来分钟,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彼此都没有任何客套,完全像老朋友一样,用崔校长的话来说,是“一见如故”。我向他提出,能否在合适的时候到我校来给老师们作报告,他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并主动说:“我叫两个老师和我一起去,一个教语文,一个教数学,借用你们学校的学生现场上课!”
       回到学校把这消息对老师们说了,大家都很高兴。英语组的老师提出,最好能够请一位英语老师也来现场上课。我把这个建议给崔校长一说,他依旧很爽快:“行!”
       于是便有了这次崔校长和三位老师的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之行。
正是他们创造了奇迹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崔其升校长和三位老师——语文徐立峰老师、数学徐利老师和英语张静老师来到了我校。
       他们是中午到成都的,我和书记把他们接到镇上住下。刚吃完饭,他们便投入了工作:问教学进度,钻研教材,和学生接触交流……
       他们一走进我校,便惊叹我校的气派,因而不停地赞叹:“好漂亮的校园!”以往我听到这些赞叹都有些自豪,今天听来却隐隐不安。
    一些细节很让我感慨。英语张老师看到教学楼上一个个阳台,问:“这是你们的教师宿舍吗?”我说不是,是我们的教室,她很惊讶:“还有有阳台的教室呀!”崔校长和我一起下楼,指着脚下的楼梯台阶说:“这地面多么光滑呀!”我不得对他们说:“惭愧呀!我们的教学硬件比你们好,却没有取得你们那么辉煌的成就;你们的硬件不如我们,却创造了奇迹!”
       崔校长和三位老师都不太善于言辞,不多的话语中透出一种淳朴厚道,还有发自内心的虚心。但下午第二节课,当三位老师分别和相关教研组老师交流时,我们却感到了他们的教育魅力。谈教育理念,谈学校发展,谈学生成长,谈课堂教学……他们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下午第四节课,崔校长在阶梯教室给全校老师作了一场报告。生活中话语不多的崔校长,一谈起他的学校和他的事业,一下变得雄辩起来。他的演讲把我们带到了他的学校,带进了他的事业,让我们感受着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走过的艰辛历程,当然,也分享着他们的成功。
       天渐渐黑了下来,平时这时候,老师们已经在回家路上了,但现在他们都被崔校长的魅力征服了。会场一直很安静。我相信,老师们正随崔校长的演讲而心潮起伏。
       我给老师们讲了关于“阳台”和“地面真光滑”的细节,说:“也许有人会笑他们‘土’,但我要说,正是他们创造了奇迹!”
       老师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了他们!
       晚饭本来说好是在镇上酒店为他们接风的,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出席作陪。但崔校长执意要在学校食堂吃,我完全理解他的心情,因为我吃饭也喜欢越简单越好,很不喜欢把时间花在吃饭上。于是,我决定,就让他们在学校食堂吃份饭。崔校长高兴极了,紧紧握住我的手,说:“这样最好!还是李校长理解我!”
目击杜郎口课堂
       其实这三堂课都是在我校上的,但因为执教者都是杜郎口中学的老师,鲜明地体现了杜郎口风格,因此,我还是将其称为“杜郎口课堂”。
       那天上午第一节,杜郎口中学徐老师上语文课《我的叔叔于勒》。课前,徐老师把学生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下面是我的课堂记录:
       先是每一个组的同学上黑板去写自己所在组的口号——
       第一组:To   be   No 1 !
       第二组:尽自己的力,做完美自我!加油!
       第三组:一切皆有可能!
       ……
       老师宣布上课,请各小组站起来高呼自己所在小组的口号,然后请同学们在昨天预习的基础上,分角色复述故事情节。
       学生很积极,都主动站起来发言。发言完之后,其他同学评价,不用举手,直接站起来就说。
       复述结束后,老师请学生们根据预习中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然后请各小组代表自由发言,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谈自己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反驳。
       一女生:“‘紫色的阴影’是不是他们的心情?”
       另一个同学说:“不对,应该是烘托当时的气氛。”
       老师说:分析课文最好有顺序,先从开始,再一步步往下分析。
       一女生:“为什么文章一开头要写这么一句话,‘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
       另一同学解释,谈自己的看法,说得非常精彩。
       一男生提出一个问题:主人公是谁?菲利普夫妇还是于勒?
       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争论,发言者争先恐后。
       老师说:谁是主人公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争论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继续分析:“我看了一眼他那双手……这里先是写了手,写了脸,我想问大家,这句话有没有什么特殊的作用?”
       一女生站起来说:“这烘托了心情吧!”
       学生们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很热烈。
       一男生:“我最讨厌‘母亲’!请大家翻到……”
       大家又开始讨论母亲的形象……
       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不止一次出现几个同学同时站起来的情况。
       教师总结:还有许多同学们没有能参与,还有许多环节没有完成,将这份无奈带到同学们以后的课堂中去吧!
       课后我的评论:这堂课如果就教师“讲”而言,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如果就学生“学”而言,则教师真正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鲜明地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学习而教,这是非常值得赞赏的。换句话说,我们从这堂课中,重要的不是看出老师教了什么,而在于怎么教!当然,发言学生的面还相对窄了一些,小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作为面对不熟悉的老师和不熟悉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另外,预习是否花的时间太长?让学生讨论小说主人公是谁,意义不大。不过,如果是通过讨论主人公,而让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似乎也无可厚非。
       第二节是数学课。
       老师先是鼓励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争取机会,创造机会,展示自己。然后,学生小组交流,老师来回巡视点拨。学生小组交流完毕,论坛派代表上台将题目,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气氛很活跃。老师的评点非常精当。
       第三节的英语课同样生动活泼,学生一直处在快乐之中,的确成了课堂的主人。
       这三堂课,都不是无懈可击,但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真正把学生推在了前台,尊重学生,让学生展示,在快乐中学习。我说这三堂课都是好课,有一个直观的标志,那就是在这三堂课中,学生们都很投入,都很专注!
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之一角
       我听见的对杜郎口中学非议最多的,是说他们搞的是“应试教育”。因为他们之所以能够声誉鹊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升学率由过去的倒数一二名成为现在的全县一二名。
       但是,从杜郎口经验的视频资料上,我看到的是最素质的东西:孩子们的自信、他们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他们的自学能力、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他们对人的彬彬有礼、他们生活的简朴、他们高远的志向……
       即使从他们在我校上的三堂课上,尽管是和学生第一次见面,可依然能够看出教师的追求:追求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提高、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追求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句话,他们搞的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令人显赫的升学成绩只是他们素质教育成功的标志之一,或者说只是他们教育成果中最容易引人注目的一点。
       他们的课堂结构模式无疑是最让人感到具有颠覆性的:三面黑板、六个小组、课堂秩序很“乱”、教师几乎不讲、学生人人参与……
       这给人(包括我)一种错觉,他们正是因为课堂结构的改变,才创造了教学成绩(当然主要体现于升学成绩)的辉煌!
       于是,一些人开始简单地学习他们的课堂结构,也把学生分为几个大组,也把教师用的黑板取消了,也限制教师讲授的时间,也让学生熙熙攘攘地上课……
       但是,至少在我的视野中,还没有出现第二个杜郎口,就像前几年那么多人学洋思,却至今没有出现第二个洋思一样。
       原因何在?是杜郎口或洋思“不可学”、“不可复制”吗?
       有人正是这样想的,总以“个性”、“特殊性”来看待别人的经验,于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都别学。
       我认为,杜郎口是可学的,关键是我们不能仅仅是学其课堂结构的改变。
       那天上完三节课后,我们和杜郎口中学的三位老师进行对话交流。我提了一个问题,表达了我很久以来的疑问(我相信这个疑问也是很多人的疑问):“在你们课堂上,老师的确讲得很少很少,那么课后你们是不是还花了大量的时间补课呢?因为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够仅仅靠课堂就掌握了全部应该掌握的知识,换句说话,你们的学生课堂上很活跃,但课后的负担时不是很重?”我总是怀疑他们在“10+35”的课堂模式后面,还有一些不便对人公开说的秘密,比如利用晚自习补课呀,比如对后进生开小灶呀,等等。
       徐立峰老师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我们的课堂上主要是学生展示,但我们非常注重预习,预习往往要花一节课到两节课的时间,另外,我们没有课外作业,因为我们的学生都住校,在晚自习内就能解决作业问题。我们星期六星期天都不补课的。是的,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同一时间内达到同等的水平,你说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对待‘待转化生’的问题——我们不把差生叫差生,而叫‘待转化生’。对于这一点,我们有四个关键词:信心,兴趣,习惯,方法。我们从这三个方面去着力。在我们学校,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从最后一名抓起’,一个班处于最后三分之一名次的学生成绩,将占教学评价的80%的权重,这都决定了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来抓待转化生。因此现在我们可以说,在我们学校,没有差生!”
       还有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你们学校的老师是不是负担很重?他们是不是很累?”
       徐利老师回答:“投入教育,肯定很辛苦。但这个辛苦是别人的认为。对杜郎口中学的老师来说,心甘情愿做自己愿意做的事,不会觉得累。一个人最累的是心累,只要心不累,就不可能真正累。在我们学校,感到累的老师,都是因为工作没有做好,才觉得累,因为觉得丢人呀!”
       我们还有老师问:“如果课堂上学生不积极参与讨论不发言怎么办?”“如果学生当天的单词背不下来怎么办?”“如果学生就是不想学怎么办?”
       杜郎口的老师感到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笑了笑,正准备回答,我抢先说话了:“请让我代为回答,我听到刚才杜郎口几位老师的回答,我可以这样认为,在杜郎口中学,这样的学生不可能存在!我们这些问题,都是武侯实验中学式的思维,是仅仅就课堂而言,但杜郎口的改革,绝不仅仅是课堂。如果做到了上面他们所说的那些,怎么还可能有不愿参与讨论和发言的同学呢?怎么还可能有不想学的学生呢?”
       徐立峰老师很自豪地说:“在我们学校,几乎没有在课堂上不想听课的学生!曾经有教育专家不相信,到我们学校来暗访,到了每一个教室寻找不听课的学生,结果一个都没有找到。”
       我对老师们说:“我们从课堂上看到的,只是杜郎口经验的冰山之一角!我们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课堂结构,而要关注课堂背后都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
不可比的和可比的
       杜郎口经验究竟可学不可学?
       有人认为不可学,因为我们武侯实验中学和杜郎口中学不可比。
       “他们学生只有六七百人,而我们的学生总数是两千八百多人!”
       “他们的学生是纯粹的农家子弟,而我们的学生是刚刚失去土地的农民子弟,由村民便成了居民,所以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不太重视读书了。”
       “他们杜郎口中学地处偏僻,相对闭塞,没有更多的诱惑,思想淳朴;而我们的学校地处近郊,学生既没有纯粹农民的淳朴,又没有城里人的教养。”
       “他们的学生全住校,当然好管理;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不住校,管理难度大多了!”
       ……
       其实,如果要继续找两个学校的“不可比性”,还可以找出很多。
       这些都是事实。但我要说,难道两个学校真的就没有一点可比之处了吗?
       当然是有的!
       我们都是涉农学校,我们都是初级中学,我们都是薄弱学校(这里的薄弱指的是教育质量——当然,杜郎口中学过去是,现在不是了,而我们现在依然是),我们的生源都不理想,我们都愿意改变学校现状,我们都肩负着社会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
       我特别要说的是,我们眼中的杜郎口中学优于我们学校的许多特殊性(比如前面所提到的“学生人数少”等等),在他们当地却并不算特殊,可是,他们却在当地同类学校中拔地而起,一跃而成为人人羡慕的名校。这里面难道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吗?
       如果一味强调人家的特殊性,那等于是取消了任何学习的可能。因为任何人任何单位的经验都有其独特的东西,因为这“独特”便否认任何经验,这肯定不是科学的态度,只是懒惰的借口!
       科学的态度是,以开放的胸襟和虚心的态度接纳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要多看看人家哪些是可以学习的!
       我们可以和杜郎口比的是——
       我们的理想。既然我们无法离开教育,那我们就索性干一番事业吧!杜郎口的艰苦和当初的艰难,已经成了他们今天辉煌的衬托。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理想,这样的抱负,让一所学校在我们的手中发生变化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一生更加精彩!
       我们的勇气。杜郎口人在兵临绝境之时,选择了血战突围,选择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一片争议甚至质疑声中,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最后取得了成功。其实我们也不缺探索的勇气,只是我们还没有足够的危机感。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的危机是潜在的,如果现在不拿出勇气,大胆改革与探索,那么我们将错过历史的机遇!
       我们的拼搏。“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们都在抱怨(包括我)现在待遇低,但如果没有学校的变化,就没有我们个人境遇的变化。而学校的变化,必须靠我们每一个人的拼搏。这种杜郎口人的拼搏精神,我们并不缺少!
       我们的业绩。我们都赞叹杜郎口奇迹,但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而应该团结一心,脚踏实地,坚忍不拔,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干,我们同样能够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我们常常对学生说:“不要强调客观困难,要主观努力!”“凡是找借口,什么都做不成!”这些话,现在应该拿来对我们自己说说!其实,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和面临的机遇,是当年杜郎口中学所没有的:一流的校舍,美丽的环境、优越的教学条件、教育局的政策倾斜、社会各界的重视……这些都是杜郎口没法和我们比的,如果我们占有了有利条件而不能创造辉煌,实在太说不过去了。
       这样一比,难道我们还会心安理得吗?
(此文系李镇西博客文章,经作者同意,本报以特稿编发,有删节。)

绝知此事须躬行
——杜郎口体验式课堂教学研修纪实
绝知此事须躬行
——杜郎口体验式课堂教学研修纪实
  
       7月30号  
       迷茫的第一天
       上午,我们一行四人进入杜郎口中学,听了谢金国局长(茌平县教育局副局长,已退休,编者注)关于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的介绍后,自由参观……
       午饭后稍事休息,我们继续观摩,然后听取了学校孙主任关于杜郎口中学发展历程和课堂评价标准的报告。两个报告都没有让人感到收获的欣喜,倒是发现了教师和学生一些不尽如人意的表现。
       与杜郎口中学零接触的第一天,我是在混乱中度过的。课堂上,学生起起落落、进进出出、沸沸扬扬,老师们走走转转、点点评评。下课后,老师们就如同走马灯一样急匆匆一溜小跑——唉,怎么一个“忙”字了得!
      
       这是河北省平乡县职教中心教务主任任永平老师在杜郎口中学参观第一天后写下的日记。
       在前往杜郎口中学学习之前,任老师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不存观点,不带看法,虚心而去,力争满载而回。但是,第一天的参观学习让他不免有些失望。
       随着杜郎口课改的声名鹊起,外地学校对杜郎口中学走马观花式的探访以及浅尝辄止的“评说”越来越多。有的学校和教师真心实意地想从杜郎口学到些教改经验,但是一天之内既要观课又要听报告,结果往往是触动很大,但缺乏对学校管理和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的深入了解,回去后难以学习推广。也有的教师带着挑剔的眼光、质疑的心态走入杜郎口中学,往往发现一点问题后,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这样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也让一些不知情的教师对杜郎口产生了误解。
       为了让更多的学校学到杜郎口课改的“真经”,《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中心杜郎口培训基地于2006年11月成立,“杜郎口体验式课堂教学研修班”于12月8日正式开班。
       任永平和她的三位同事正是该“研修班”的第19期学员。
      
      
       7月31日
       惊诧疑惑的第二天
       在教学南一楼大厅,我们第一次列席了杜郎口中学的晨会。张代英副校长首先发言,表示自己应该为一起学生违纪事件负责,自罚200元。然后,我被分配给初二物理老师李海燕,接受物理教学指导。
       上午,我固执地连续观摩了李海燕老师的同一个年级不同班级的3节课,才算领略到杜郎口教学模式的一些皮毛。下午,通过综合处负责人的介绍,总算了解了杜郎口管理的脉络。
       坦言之,杜郎口从管理力度和分工细致上,并没有什么制胜的新鲜招法,但能把课堂搞活到这种程度,着实让人惊讶。而自觉到罚款自愿,却是难以想象。
       让老师们这样做的巨大力量从哪里来的?
      
       教师培训很重要,但是优秀的教师培训并不多见。很多教师参加培训,只是为了获得继续教育的学分,为日后评职称创造条件。因此,课堂上睡觉的有之,看小说的有之,玩游戏发短信的比比皆是,唯独缺少认真听课的。
       但是这不能完全怪教师,实在是因为这样的培训无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甚至很多培训授课者就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的。包括一些地方组织的新课改培训,也不能令人满意。教师培训专家王晓春老师不久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说:“我参加过一些课改的教师培训,这些课改培训本身就违背了课改的原则。比如,课改要求探究,但培训却还是在那里灌输,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吗?”也有些培训,台上的人慷慨激昂,台下听者热血沸腾。可培训一结束,老师们回到课堂却“涛声依旧”,因为培训没有教给他们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东西。
       教育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教师培训应该让受训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应该让他们掌握蕴含这些先进教育理念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课堂规则”。这就是“体验式培训模式”产生的最初动因。每一位参加“杜郎口体验式课堂教学研修班”的学员都能够拜师学艺,接受杜郎口中学教师的具体指导。学员在对杜郎口课堂进行深度体验的同时,可以方便地与杜郎口的老师交流自己的观感,并且还有机会在认真备课、通过了导师审核后亲自执教杜郎口的课堂。同时,也可以更为深入翔实地了解杜郎口中学的学校管理文化。
       任老师的困惑,将很快随着对杜郎口中学的了解而消除。
      
       8月1日
       震撼!醍醐灌顶的第三天
       上午继续观摩李海燕老师的课,并探讨学案方面的问题。
       下午,有幸和崔其升校长及其夫人高俊英近距离接触。高主任介绍了学校改革的艰辛历程,崔校长谈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
       两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没有距离感,像久别重逢的故人。崔校长的高屋建瓴和人格魅力让我震撼。他的坚韧和果敢,就在于他向中国两千年不变的教学模式亮出了手中的宝剑。剑锋所指,所向披靡!其中的甘苦,恐怕只有亲历的人才能真切感受。
       我跟研修班的同学开玩笑说,今天值了!哪怕没有别的内容,只有两位的谈话,我们已经不虚此行了。
      
       “杜郎口体验式课堂教学研修班”的重点,是希望学员们能够熟练掌握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研修紧扣“实践”二字,在课堂操作层面上,强化“课堂技术”。通过听课、评课、备课、上课等环节的研讨、打磨,让学员深刻领悟杜郎口课堂教学的精髓所在,掌握这种目前还是非常规的课堂教学技术。
       任老师的兴趣点似乎并不在课堂教学技术上,她更感兴趣的是把握学校教师的精神状态,是感受学校领导改革进取的勇气和智慧。或许,这与她教务主任的身份有关。而很多学员在亲自按照杜郎口模式进行教学尝试后有了新的感悟。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第三中学的郭宝增上的是初二(1)班语文预习课《晏子使楚》。因为听了不少的课,导师也给予了详细的指导,郭老师觉得应该问题不大。但上课后,他就发现几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不合理,特别是朗读这个环节,自己缺少有效的示范和点拨,没有杜郎口中学的老师那样扎实。因为急于完成教学任务,他也没有完全从学生“学”的角度来安排小组活动,还是像以前一样根据“教”的需要来调控课堂。
       上完这节课,郭宝增真正理解了“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要改变自己长期以来的思维方式,改变教学风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相对而言,倒是学生可能更容易接受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法。
       山西太原古交一中的耿志仙在初三(4)班尝试执教了《我的叔叔于勒》的预习课。
       “我一说学习目标,学生马上快速行动,主动采取各种方式学习,……后半节课我似乎已经落在了学生后面。”而以前,课堂完全是由耿老师自己掌控的,“学生被我推着、拉着走”,没想到,在杜郎口的课堂上,“现在我被学生赶着走”了。
       一节课下来,她深感杜郎口课堂的高效与自己的不足。她说,现在她才真正理解了课改第一步应该是“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
       “绝知此事须躬行”,这些体验,是匆忙来去的参观学习者很难产生的。
      
       8月2日
       彻悟的第四天
       上午第一节课,对话崔其同(初一年级主任,班主任):初一学生的转化和班级常规管理。下午第三节课,对话徐利(数学学科主任,初三(2)班主任):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教研活动管理。
       彻悟:抓常规就是硬道理!抓落实就是走捷径!综合为一句话就是:什么都可以比,什么都要比,而且要比出优差,比出荣誉感,比出信心,比出人格品质。
      
       杜郎口中学的评比是很多的。班级之间,学科组之间,年级组之间都有评比,教师个人之间有评比,学生之间也有评比,而且每天、每月、每个学期都会评出名次来,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甚至学生每次月考的分数和名次也是公开的。可是杜郎口中学的老师没有因为这么多的评比而相互间勾心斗角,学生也没有因为名次上下而不和、不快。
       在杜郎口,与评比相随的是公开。每位教师的课堂永远是公开的,对校长公开,对同事公开,对外校学习者公开。学校各级的检查评比和情况反馈是公开的,奖励谁,为什么奖;罚了谁,为什么罚;都在每天两次的反馈会上公开通报。教师自己的反思也记录在小白板上陈列在教学楼门厅的走廊,谁都可以看到。在杜郎口,对于工作,从校长到老师,大家似乎没想到要隐瞒什么。他们瞪大眼睛,不停地寻找着,看到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显著的,他们马上表扬、奖励。但他们谈到更多的是问题,是不足。他们不但坦诚地谈出自己的问题,也坦率地指出别人的不足。可贵的是,他们没有停留在这一步。发现问题,指出不足后,他们马上想到的是“怎么办”,校长给老师出主意,老师帮学生分析原因。
       这在有些学校是不可思议的。有这样的学校,校长去教室听课,只是为了发现或者证实某位教师教学有问题,以便学期结束后实行末位淘汰;教师频繁地组织测试,只是为了确定哪一部分学生是分流对象,以后不必予以关注。这样的检查评比为师生所反感是很自然的事。
       一些去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的教师无法理解,这里的教师为什么能够忍受这样高强度的劳动,无法理解这么多的检查评比为什么没有给教师们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或许,像任老师那样在学校呆上几天,与杜郎口的领导、老师、学生充分沟通后,他们才能了解到杜郎口中学日常管理的深入细致,杜郎口中学这种特殊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8月3日
       反思中结束第五天
       上午观摩甘肃、江苏两位学员的英语课。
       下午听张校长谈后进生的改造,并记录了她一天的工作日程。
       学习结束了,我深深地舒了口气。五天来,我的大脑一直在承载重负,没有片刻的休整。几位校长和老师的谈话意犹在耳。我这个已经在教学一线打拼了12年的教师心中的疑问和困惑,无论从思想上还是具体操作上都有了答案。我相信,在中国广大的教师队伍中,有想法的很多很多,但能够做到的却很少。杜郎口想到了,行动了,坚持了,这就是现实!
      
       像任永平老师这样带着收获的喜悦依依惜别杜郎口的学员还有很多。
       据中国教师报杜郎口全国教师培训基地负责人介绍, “杜郎口体验式课堂教学研修班” 从2006年12月4日正式开班到现在,已经开办了29期,来自北京、江苏、江西、湖南、甘肃、广东、黑龙江、辽宁、安徽、陕西、天津、浙江等全国20多个省市的500余名老师接受了培训。
       今年9月下旬,山西省介休市教育局组织了10位老师参加“杜郎口体验式课堂研修班”。在日记中,一位老师这样写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们讨论的是杜郎口,饭桌上谈论的是杜郎口,躺在床上议论的还是杜郎口。……虽然我们还想继续对这个神秘的中学进行探索、研究、学习,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我们将带着这些星星之火,在介休大地上燎原。”
       江苏的吴永云老师说:“在七天的学习中,我的感情如潮水在放纵地奔流着,它一天天地抹去我的怀疑、困惑,它一天天地告诉我什么是素质教育,它一天天地激发我对教育的思考。”
       “体验式课堂研修班”的培训力量毕竟还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的老师能够直观且深刻地了解、学习“杜郎口”,由崔其升校长主编,学校所有教师全员参与的《杜郎口课堂宝典》即将正式出版。
       《杜郎口课堂宝典》分别从课堂现场和教育理论探析两个角度生动展现了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探索,深入剖析了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精髓,希望这套宝典能够为老师们学习“杜郎口”提供一个新平台。
       再次引用任老师日记最后的几段文字,作为本文的结束吧。      
       有一种思想叫高屋建瓴;
       有一种策略叫攻心为上;
       有一种努力叫千方百计;
       有一种措施叫身体力行;
       有一种影响叫耳濡目染;
       有一种改变叫潜移默化。
       有心的地方,就会有爱;
       有爱的地方,就会有欣赏;
       有欣赏的地方,就会有发现;
       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成长;
       有成长的地方,就会有快乐;
       有快乐的地方,就会有美!


学习杜郎口 他们在行动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本报记者  茅卫东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新知学校:
学习杜郎口,必须照抄照搬
  
       新知学校是一所2001年新创办的9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学校创办七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连续四届中考成绩喜人,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家长的关注和信任。
       尽管学校发展势头良好,但董事长兼校长的徐翔心里很清楚:随着政府对公办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民办学校的生存压力已经越来越大;学校取得的这些成绩很大程度上是靠师生超负荷的工作换来的。如何解放师生,打造高效课堂,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学校新的增长点在哪里?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在哪儿?徐翔和学校领导班子一直在思考,讨论……
       今年4月,灌南县教育局领导在一次会议上介绍了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改革。徐翔校长隐隐感觉到,自己冥思苦想的问题的答案似乎找到了。于是,他上网查看杜郎口的资料,寻找杜郎口模式的理论依据,向老师介绍杜郎口的情况……
       4月19日,凌晨4点,徐翔带着初中部老师从灌南出发,经过9个小时的奔波,下午1点半赶到杜郎口中学。来不及吃饭,他们就一头扎进教室,听了两节课后,一行人又匆匆返回灌南。一周后,学校小学部老师也去了杜郎口。
       听课回来,新知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感触很多。学校业务副校长徐辉说:“在杜郎口中学,我们真正看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什么样子,知道了教师的引领作用是如何体现的了。”他们为杜郎口课堂学生的积极主动、课堂秩序活而不乱所吸引,但是,杜郎口中学的课堂究竟是如何操作的,心里并不清楚。
       带着这个疑问,5月中旬和7月下旬,徐翔和徐辉又先后带了初中部的学科负责人和部分教师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杜郎口教师研修班。通过研修,老师们知道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如何备课,预习课、展示课、反馈课的具体操作过程,怎么样让学生动起来,“90%的困惑得到了解决”。
       新知中学开始了课堂教学改革。几天下来,学生们很开心,老师们却傻了眼。原以为经过这样认真学习,杜郎口课堂教学那套模式都已经学会了,可是现在真的实践起来,才发现实行一套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英语课上,教师让全班学生“爬”黑板默写6个单词,耗时12分钟,而且教室里桌椅碰撞声不断,课堂秩序大乱。展示课,一个学习小组才刚刚展示完,教师还没来得及说什么,下课铃声就响了起来。这样的教学进度怎么能行?
       老师们急了,校长徐翔其实更急。一旦失败,不仅会背上数百万的债务,辛苦创办的寄托着自己教育梦想的新知学校也就不存在了。怎么办?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学不学?
       经过反复讨论,学校领导认为,现在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相关的训练,老师们对新的教学方法掌握还不熟练。过了这个阶段,情况一定会好转的。现在,首先要给老师们打气鼓励。
       教师大会上,徐辉给老师们播放了由中国经济界的四位精英:蒙牛的牛根生,联想的柳传志,海尔的张瑞敏,阿里巴巴的马云等人共同作词,刘欢演唱的央视《赢在中国》主题歌《在路上》。徐辉告诉老师们,马云当年创业时也遇到过很多的困难挫折,但是他“用左手温暖右手”硬是走了过来;柳传志新上任时,给员工的第一道命令是“不准在厂区内随地大小便”。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些经济界的精英们当年的路有多难。可是,他们走过来了,成功了。今天,我们远没有他们那样困难,也没有学校创办初期艰难。我们是在走一条我们以前没有走过的路,但毕竟有先行者做我们的向导,比起摸着石头过河要好得多。我们有什么理由退回去呢?”徐辉越说越激动。
       “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心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令人振奋的歌词加上刘欢的深情演绎,老师们的心被打动了。虽然还不能熟练运用杜郎口的课堂教学方法,但他们清楚,这是一个必须掌握的教学模式,他们必须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接下来的日子,新知学校的老师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了教改中。每天从早到晚,大家像着了魔似的,上课,听课,评课。经常是夜里11点以后,校长徐翔看着研讨得不亦乐乎的老师们说:“今天就先到这里吧,我们明天继续讨论。”
       老师们这样积极,学校领导也不能闲着。教改毕竟不等同于做思想工作,老师们需要实实在在的帮助。细化课堂操作具体步骤,重建师生评价标准,组织课堂录像、评课,邀请杜郎口中学的老师来学校指导,针对出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对策……现在副校长徐辉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一个多月时间,体重下降了7公斤。
       期中考试的成绩出来了,各科都有不小的进步,语文学科还有了历史性突破。学生高兴了,老师笑了,家长放心了,前不久转走的两个学生想回头了……
       期中总结会上,徐翔校长鼓励老师们说:“在教改的路上,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是要不得的,这反映出我们的方法不对、韧劲不够;停顿和后退更要不得,这反映出我们的思想僵化和落后。改革,是唯一的出路!道不远人,只要我们扎实地工作,坚韧地前行,阳光一定会普照过来的!”
       11月初,连云港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杨庆真到新知学校检查工作,看到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成果,他用了四个字形容自己的心情:“非常震撼!”
       说起学习杜郎口的体会,徐辉坚定地说:“学习杜郎口,必须照抄照搬,不能有任何变化。”这个观点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徐辉也承认,越是有思想的老师越觉得委屈。学校有位年轻的教师当面质问他:“你从来没有这样武断过,这一回是怎么了?”
       对此,徐辉的解释是,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如果一开始就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结合实际灵活处理,那么学习必然会走样,甚至慢慢就回到了原来的轨道,“因为人总是有惰性的”。不是万不得已,如果没有必要的强制措施,改革就不能真正深入。
■河南省安阳市华侨育霖学校:
送师生到杜郎口中学“留学”
  
       河南省安阳市华侨育霖学校1999年兴建,投资一千多万,占地70余亩,现有一千多名学生,全部寄宿。
       这是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向记者推荐采访的一所学校,崔校长对他们学习杜郎口经验的评价是八个字:“决心很大,措施得力。”
       校长李彦军自诩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仅有初中文化。1999年,李彦军创办了安阳华侨学校,想让家乡的孩子们都能读书,成为有文化的人。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后,学校的日子很不好过。摆在李彦军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办出品牌,赢得生源;一条是维持现状,走向倒闭。办出品牌,他心有余而力不足;走向倒闭,他心不甘情不愿。
       怎么办?
       2006年4月,李彦军从网上得知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消息,如获至宝,马上带领学校老师赴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几个月后,学校开始逐步推广实践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和新知学校的情况一样,刚开始,华侨学校的老师们也不适应这样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原有的调控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课堂,导致课堂“乱”而不“活”。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只好浅尝辄止,很自然地选择了向传统课堂的回归。李彦军一看形势不对,赶紧又派出一批教师去杜郎口学习,同时要求老师们多上公开课,多听课评课。“那时候,上课教师看到学校领导过来了,立刻就把嘴闭上不讲了,表示自己在学杜郎口了!”说起当时的情形,李彦军忍不住笑了。
       随着去杜郎口中学学习归来的教师人数逐渐增加,同时学校充分重视了在课堂上发挥小组长的管理作用,除了一些细节不到位,华侨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终于“与杜郎口差不多了”。
       “课改,最难改的是老师们的习惯。”小学部主任王晓琳深有感触地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个观点老师们接受起来并不难,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往往很自然地成为课堂“霸主”。今年春天,因为学校业务副校长怀孕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有所松懈,课堂教学模式再次出现了回归趋势。面对这股强劲的回归势力,李彦军学定“杜郎”不放松,以更加强硬的措施进行回应:加强了培训力度,连续派几批教师赴杜郎口学习进修;第一次强令全校教师,必须坚持用杜郎口中学的模式开展教学。与此同时,已经对杜郎口中学进行过多次考察的李彦军开始考虑将自己的学校改造成“杜郎口中学安阳分校”。
       9月2日,“杜郎口中学安阳分校”成立。崔其升为第二所分校揭牌并以其一贯的热情和坚定向全校师生作了演讲。
       挂牌之后,李彦军带领学校有关人员马不停蹄地行动了起来:购置了大黑板,为学生提供更充裕的书写天地;在教学楼的山墙上按学科钉上了小黑板,供学科主任反思用;将杜郎口中学的经验、课堂教学情景做成四块版面挂在教学楼上供师生学习借鉴;购置了三个不锈钢大橱窗,用于表扬教学改革先锋和展示学生作品;水泥地面上画上方格,供学生书写用;教室里的座位从小学到中学都按照杜郎口总校方式摆放;各科教师都加强了小组长的培养,加强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辅导。每天早晨,各年级按照总校的方式召开晨会;早饭后召开教师反思会;晚上在校长办公室召开进步快、变化大、成绩突出的教师座谈会。
       “依样画葫芦”的同时,华侨中学利用成为杜郎口分校的便利条件,邀请总校的优秀教师到学校作报告、上示范课。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杜郎口中学的数学学科主任徐利、语文学科主任徐利峰、政史地学科主任常燕,以及语、数、外三科骨干教师史金凤、刘桂喜、张静、杨桂红均为华侨学校的教师展示了杜郎口神奇的教学模式。同样是华侨学校的学生,在杜郎口中学教师的引导下,上课打瞌睡的同学振作了,从不开口发言的同学上台说话了,上课郁闷的同学感到轻松了……在事实面前,华侨学校的教师心悦诚服,很多教师从心底里发出了强烈感慨:“不一样,就是不一样!”
       为了更好地学到杜郎口教学改革的“真经”,华侨学校继续派出教师到杜郎口中学学习。李彦军说,从去年春天开始到现在,华侨中学已经派出了10几批教师“留学杜口”。这个学期,学校甚至在自愿的前提下,派出了几十名学生随老师一起到杜郎口插班“留学”。崔其升校长也给予了这些“分校”学员极大的关心和帮助:把他们安置在校内居住,免除一切费用;天冷了给学员们送去被褥;中秋节送上月饼和烧鸡……
       现在,华侨学校全体教师都已经接受了杜郎口中学的培训,10多万字的《学习杜郎口,我们在行动》记录了他们的学习过程和收获。校长李彦军一人就已经到杜郎口中学考察10余次之多。
       经过近两年的学习、借鉴、尝试,华侨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很大的成效。
       数学学科主任刘访德老师探索出“数学自学三部曲”:1.捆——对某种题型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解决;2.扶——在固定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参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借鉴地接受;3.放——打开思维,运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创造更加新颖的解题方法。
       小学部语文学科主任任荆保芹结合小学实际研究出了5~6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六步法。
       小学部数学学科主任张玉敏带领数学老师钻研教材,制定数学学案,还开展了“数学大本营”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张庆安老师说,在学习杜郎口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深深被崔校长的人格魅力和杜郎口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中学部政治老师李向富在分校挂牌仪式上发言:“以前我经常想:对于一名老师来说,什么才是幸福?现在我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能像杜郎口中学那样培养出学生身上那种自信、那种对学习的执著,热爱就是一种幸福,能与他们生活学习就是最幸福的事。”
■山东省兖州一中:
为课堂教学改革建孵化器
 
       兖州一中是山东省第一批规范化高中之一,济宁市重点中学。学校现有98个教学班,460名教师,5000多名学生。
       在电话里,杜金山校长告诉记者:“你一个月以后再来我们学校吧,到时候我们改革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就会成熟多了。”语气颇为自信,因为他在学校建立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孵化器”。
       近年来,一种全新理念的孵化器作为知识经济下的新型经济组织,在国内外悄然发展起来,目前已形成迅猛发展的趋势。孵化器实质上就是一种创业服务中心,其主要功能是促进科技成果和有市场前景的创意商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
       受此启发,这学期开始,兖州一中专门改造了一间教室,黑板、座位都是按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布置,学校重新制定了课堂评价标准,强调一个转变(师生角色转变)、二个前置(学习前置、问题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杜金山称之为“教学法实验室”。每天,学校都会安排一些课程,要求所有上课和听课的老师都抱着探究的心态进入实验室,用一种新的评价标准来开展和评价课堂教学。杜金山说:“现在,老师们已经不再怀疑教改理念了,重要的是要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这也正是他费尽心思创建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改革孵化器的初衷。
       与此同时,学校从这学期开始,要求高一全部班级、高二部分实验班采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当然,对课堂改革的要求相比‘孵化器’要低一些,总是要给老师们一些时间的。”杜金山说。
       据杜金山介绍,学校学习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来自教师们的阻力并不大,因为学校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积累”。
       从2004年开始,杜金山就带领部分教师开始了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学校选择了6位老师悄悄进行课改实验。一年后,“三步六段”教学法基本形成。
       2005年5月,原兖州铁路中学改制并入兖州一中,成为一中东校区。杜金山对东校区的领导说,大胆改革,探出一条路来。
       2006年3月,杜金山听说了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当第一次进入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时,他顿时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这不正是我几年来一直在思考并探索的理想课堂吗?”
       认真观摩了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后,杜金山认定,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兖州一中的“三步六段”教学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也强调学习必须从预习开始,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我们也要求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思考,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同的是,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改革更为大胆和深入,比如把预习作为一种课型处理,在座位、黑板等一些细节问题上也做得更周密。”
       随后,杜金山开始陆续派出学校班子成员和班主任、教师到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过去,不少教师有这样的顾虑:“老师教,学生都不一定能学会,不教行吗?”从杜郎口中学回来,这样的顾虑就打消了。
       因为生源问题,2006年学校的高考成绩不如往年。虽然三年来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明显的,“但社会只看重结果,不看重过程;只与去年高考成绩相比,不考虑学生进校的实际情况。”对此,杜金山也很无奈,课堂教学改革自然不敢大张旗鼓地进行,而是采取了“三不”策略:不议论,不否认,不宣传。
       稳妥渐进的改革步子使学校规避了很多阻力。2007年,学校高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学校80%的教师也已经掌握了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杜金山便开始加快了改革的步子。
       像很多学习杜郎口中学的学校一样,兖州一中的教师也有自己的一些困惑:初中学校这样做可以,我们高中这样做行吗?新授课可以,复习课和练习讲评课怎么办?优秀学生可以这样上,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够接受吗……杜金山以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来解释这些困惑,认为老师们是把出现的问题归于外在的原因,归于特殊性上了,“其实根本原因还是教师的观念问题。如果真正掌握了教育教学本质的、灵魂的东西,这些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现在,杜金山真正担心的事情是学校领导班子的能力是否跟得上教学改革的步伐。课堂开放了,学生动起来了,到底是“活”还是“乱”?这需要即时性的评价。“我们的干部是不是真的信服这个课堂教学模式?是不是真的体验到了使用这种教学模式的魄力?能不能、敢不敢对课堂教学进行即时的评价?”这些问题杜金山暂时还不能得到肯定的答案。
       说起学习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体会,杜金山的观点很有意思。他说,学习杜郎口,学校的管理首先必须过硬。如果一个学校还需要在维持课堂纪律上花很大的功夫,那么“先学杜郎口的课堂,就是麻袋上绣花,是行不通的。”杜金山建议,学习杜郎口中学,首先要学习杜郎口中学的管理。
       “严格规范管理+课堂教学改革=谁都能成功”,其中严格规范管理是突破口,课堂教学改革是关键点,谁都能成功是信念支持系统。这是兖州一中“三位一体”的治校方略,也是兖州一中学习杜郎口中学的“秘决”。杜金山说,兖州一中正以“即时化、精细化、精致化”的教学和管理标准向着“课堂教学民主化、生活活动军事化、校园行为规范化”的目标和方向迈进。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日期:2009-11-19]
来源:摘自《人民教育》2009年第15-16期   作者:snliang   点击数:310 次
[字体: ]
  
郭思乐,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基础教育学科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国内出版,《本体教育模式论》《思维与数学教学》等专著八部,主编著作多部,并主编有关中小学生本教育的实验教材,发表论文一百余篇。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访问苏联教育科学院,在莫斯科出版俄文专著《数学思维素质》。科研论著先后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二等奖,首届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成果一等奖等,并获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及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科研成果突出立功证书。
生本教育是由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自1999年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始,后成为教育部重点课题。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及教育均衡研究”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历经十年研究,生本教育共同体蓬勃发展,由最初的15所实验学校发展到现在近200所,遍及广东、北京、湖北、贵州、辽宁、江苏、江西、香港、澳门等地,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许多薄弱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生本教育的儿童观: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的自主学习。生本的课堂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的课堂。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采用个人、小组和班级的多种方式的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但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生本教育理论体系
  
1.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
2.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儿童的独立性;
3.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
4.生本教育体系哲学思考: 无为而为;教少学多;可以双赢;
5.生本教育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整体感悟与知识生命;
6.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讨论是学习的常规;读和做,缓说破——促进感悟,开发潜能。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人民教育》第21期
几年前,一位朋友问 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
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
“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 个3是15,等等。”
这一段小小的对话,闪烁着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的智慧之光。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郭思乐教授说,“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多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他们都将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儿童不可限量。”
“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由此,他提出了“生本教育”理论。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他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也正是这样的理想。
同一面理想之帜,把理论者与实践者紧紧团结在一起。自1999年以来,“生本教育”实验学校从最初的15所,逐渐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所。这些学校由于依靠儿童自身的解放,不断出现令人激动的变化和办学成绩。
在经济发达、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这一场教育变革犹如滚滚巨浪,奔腾而来。
  
一、“生命如何伟大,我们每天在实践中都看得到”
2006年秋季开学,广州市越秀区东山育才实验学校初一年级的第一节语文课,要学习德国儿童文学作家凯斯特纳的《开学致词》。
走进教室之前,在李卫林老师的心里,有一些忐忑不安。
这是他第一次以“生本教育”的方式授课。此前,他曾接受过一些“生本”理论培训,也观摩过一些“生本”课堂,但他还是不免有些疑虑:“生本”要求教师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他一句地讨论,这样的课堂怎么掌控?依靠学生,他们能行吗?
读完课文,他试着问学生:“这篇文章,最打动你们的是什么?”
学生说:“课文里写着:‘不要把老师的讲台看作是皇帝的宝座或是传道的讲坛!老师坐得高一点,不是为了你们向他祈祷,而是为了使你们彼此看得清楚一些。老师不是教官,也不是上帝,他不是一切都知道……’为什么德国人这样看待他们的老师?而我们却不是?”
“还有,‘不要过分用功’!这跟我们中国人也不一样!”
“‘不要完全相信你们的教科书!’为什么我们的老师从来不这么说?”
课文的内容让孩子们感到如此新鲜和惊奇,一会儿工夫,他们就提出了一大堆问题。
这时李卫林提醒说:这些问题,都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关。学生马上追问:“中西方文化有哪些差异?这些差异又是怎么造成的呢?”
这可真是一个大问题。
按照“生本教育”的要求,学生提的问题,还要靠学生自己去解决。于是李卫林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挑选角度去查找资料、写作,期限是1个月。
没过几天,就有性急的孩子拿着他们的提纲给老师看,有关注中西教育差异的,有关注文化传统差异的,有关注民族精神差异的,等等。不到一个月,各小组都交来了他们的论文,每篇都有1万多字,角度各异,材料丰富,写得像模像样。
这成为李卫林一次难忘的教育经历。他说:“在那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的学生能有这样的水平。从那以后,我开始相信‘生本教育’。我也开始相信,学生的潜力,的确是无穷无尽的。”
从此,他更加放手,在每节课上都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教学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学生的巨大变化。出于讨论和辩论的需要,学生不仅要精准地理解课文的深意,而且“非常自觉”地加大了课外阅读量,有的甚至已经在读《中国古代哲学史》。在学校的网站上,李卫林专门为学生建立了读书论坛,他们每星期都会确定一个主题,交流读书感悟。
事实上,很多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教师都在感慨,当他们真正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全面依靠学生时,他们看到了以前想也不曾想到的、无穷的美景。
在深圳市沙河小学,从学生字到学课文,都完全依靠学生自己。
学生字,靠学生们之间的交流:这个字有什么特点?我是怎么记住的?许多难字,被学生自己编了好玩的故事,连老师听了都拍案叫绝。
学课文,就以学生谈感受为主。如果一个学生能够使用精确简练的语言,引用动人的故事、睿智的名言来佐证他的观点,就会带来同学、老师的热烈掌声和由衷敬佩。那是一种非凡的成就感,成为激励他们进一步扩大阅读的力量。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学生开始读世界名著,其涉猎之广,让老师惊叹。
“传统上非常重视的语法教育、字词解析、段落划分等,我们一点都没搞。上课就是以学生的阅读和谈感受为主,把课外阅读内容迁移到课内来。”四年级语文教师胡梅说:“我们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大量读写、感悟,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的本真和核心。”
胡梅也从来没有辅导过学生的写作,可是大量读写之下,“学生的写作能力甚至超过了老师”。这给胡梅带来很大的快乐,“学生的文章写得那么好,我很想找个人倾诉!”
有一次,她把学生的一篇习作挂到网上,4天时间竟有了8000多次的点击率,还有60多个回复。更让她得意的是,很多网友在赞叹之余,都忍不住质疑:这么好的文章,怎么可能是四年级的学生写出来的!
精彩的课堂讨论,大量的阅读,在“生本教育”实验班里成为普遍的现象。
在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人均自主阅读量已达到1300多万字,相当于课标规定高中生阅读量的2倍。大量阅读带来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迅速增长。在广州市小学生语文能力竞赛中,前10名里华阳小学就占了4名。要知道,全市有1000多所学校呢。
经常深入学校,不断看到这些由学生创造的“奇迹”,郭思乐教授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学生是什么?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天纵之才,是天地间多少万年发展的精灵!生命如何伟大,我们每天在实践中都看得到。”
“每个人都有他的天赋,他的聪明才智说也说不完!教学最大的资源是孩子本身,远比那些硬件、电脑、高科技手段都要紧得多。只有当他的潜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理论的一个基点,也是“生本教育”实践的一个出发点。
  
二、“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
周伟锋,199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广州四中,1995年开始上 郭思乐教授的研究生课程班。郭教授的课上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去听,号称“‘生本教育’最忠实的追随者”。
当时的广州四中,是个破破烂烂的“四类校”,他们的学生,是重点高中招完了剩下来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周伟锋感到自己压力很大。
在进行“生本教育”实验的第一个学期,他的学生看起来比别的班都要“差”一些:考试成绩不如别人,课堂上还“乱哄哄”的。但到了高二和高三,“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本没办法挡”,几个平行班也再不能跟他们相比。
最后高考的结果,震惊了整个广州市。周伟锋所带的两个文科班,数学平均成绩超过了广州市最有名的重点高中,而且,全市文科数学成绩第一名、第三名和第五名都出在他班里。
震惊之余,很多人猜测:那样的生源,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教师还不得“拼上命”啊。
而周伟锋的“轻松和悠闲”,却令人大感意外。
他说:“我讲得很少,只是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下。新课,不超过15分钟。复习课,不超过10分钟,很多时候不超过5分钟。我把很大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靠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他们。”
“提高学习成绩有很多种方法,比如反复地机械训练,也会有效果。但我们不同,我们‘生本教育’,是先学后教,不教而教。”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在互相启发、质疑当中进行的,他们的探究很深入。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体会和收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空前提高。”
事实上,周伟锋从来不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解那些定理和例题,而是把“发现问题连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光荣”,都一并还给学生;他也很少检查学生的作业,而他们却以极大的热情,把它完成得很好……
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值得赞叹的,但那仅仅是“能够测量”的部分。至于学生对数学魅力的沉醉、对这门学科的热爱和无尽的探索精神,以及三年来积极、自主的学习生活,却是一张试卷无法反映的!
随后的几年,周伟锋不仅被评为“广东省名教师”(整个广州市只评了8个人,他是唯一的数学教师),还成为校长、广州市人民政府督学、市人大代表、市数学研究会会长。他社会活动很多,但一直还带着两个班的课。
这时,有人向周伟锋提出:“你能够做到,是因为你太优秀了。我们可做不到。”
“难道,这个办法只有我能用吗?”周伟锋在心里问自己。
2004年秋天,他从华南师范大学找了两个成绩中等的实习生,在高一教了一个学期。每节课,周伟锋只坐在教室后面,评点一下该怎么教。一个学期之后,他们结束实习回去了。到高二,他又找了两个实习生,又教了一个学期。
尽管三个学期中,有两个学期都是实习生在教,而学生们却已经学完了高中数学的所有内容。他们立即参加广州市的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就超过了重点学校的高三学生。等高考时,他们的平均成绩大幅超过了全市6所重点高中的校平均成绩。
这次“实验”,让周伟锋有了说话的底气:“连实习生都能做,还有谁是做不了的?你只要认同学生是可以自己发展的,你只要认同这一点,什么样的生源、什么样的师资都可以放开手脚去搞。”
近几年,周伟锋在广东省内外做了不下100场报告,“不遗余力地介绍、推广‘生本教育’”。作为市数学研究会会长,他在四、五千名数学教师中施加影响,努力使他们逐步接受“生本教育”理念。以前,广州市的数学成绩在全省21个地市中排第12名,好的时候是第10名,现在却稳定在前5名,甚至前3名。
就这样,周伟锋和他的同行们,在课堂上践行着“生本教育”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同样的轻松和悠闲,战胜了辛苦打拼的“汗水主义”。
对此,郭思乐教授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把传统的“教师苦教”比作插秧,多少年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得越多。可是,这样做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有给它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于是,秧苗们拥挤着,无奈着,无法发展。
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减少了劳动量,却保护了秧苗,给它们带来自由生长的欢快,也当然地带来了高产。
“回到教育问题上,我们一直在做着类似的事情。”郭思乐教授说,“我们的校长、家长,还有教师自己,一直以为教师做得多,是一种光荣的传统,是服务充分的表现,教育质量会因此提高。”
“然而,当我们把知识划分得十分细密、又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时,学生的思维就被局限住了。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后来是懒得想什么。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对违背自然的教育的报复。他们对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领情。”
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做?他的价值,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印度哲学大师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是因为脚处于“忘我”状态,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不合脚,脚疼了,就会被时时记起。
同样的道理,当教育适合学生时,学生就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忘我的时刻,学生的能量就不会被教师的说教所消耗,真正出现投入和着迷的境界。
失去多时的人的自然本性,这时会回到学生的身上。“他会像自然界的那头鹿,毛色鲜明,忽闪着黑宝石似的眼睛,处处显示活力”。平时要花几个钟头甚至几周时间才能“教”会的东西,现在也许有几分钟、几十分钟就足够了。
相反,如果教师上课的时候,竭力想收回“教”的权力,那么,他必然为自己的教学环节所计,一再打断学生的活动,或者企图以学生的活动为自己的表演服务。当学生表现出茫然和不配合时,他默默地动怒了,他偷偷地用力拉扯动作慢的学生……
此时,鞋子不合脚了,脚就开始反对。那些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充满效率的美,转眼间就荡然无存了!
“教师的最高境界,是‘不见自我’。他应该是一只最合脚的鞋子。”郭思乐教授说,“他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他要为学生创造生机勃勃的、令学生‘忘我’的课堂。”
三、“我们不参加统一考试,但我们要评研”
6月中旬,各个学校都进入了紧张的总复习阶段,准备迎接一学期里最重要的期末考试。
从1999年就开始“生本教育”实验的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他们在做什么呢? 6月18日上午,在事先未打招呼的情况下,我们有幸听到了一节常态的“评研课”。
这是二年级一节复习长度和重量单位的数学课。头一天,学生们刚做了一份“稍有些陷阱”的习题,他们要在这节课上,重点探讨其中出现的问题。
开始的10分钟,是四人小组内部讨论,看看自己的答案与别人是否一致?不一致的,谁的对?教室里响起了一片嘈杂的争辩声,有的学生企图说服别人,有的在反驳。被说服了的,拿起橡皮擦掉了错误的答案,互相不能说服的,用红笔重重地画上红三角。
然后,是小组汇报,向大家介绍“最难做、最容易错的一道题”。
第一组,四位同学都上了讲台。他们选择的题目是:“操场每圈400米,小华跑了2圈半,小明跑了1200米,谁跑的距离长?长多少米?”
汇报的第一个学生说:“我请大家注意‘2圈半’。”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示意图(一不小心画过了头,他的同伴帮他把多余的擦掉)。
第二个学生:“我们的方法是,先算1200米是多少圈,1200/400=3圈,再算2圈半是1000米。1200—1000=200米,所以,小明跑得长,长200米。”
他们讲完了,由全班同学发言,进行质疑和补充。
第一个学生:“你们算得太罗嗦了,要么算3圈,要么算1000米,就能作出比较,不用都算。”
第二个:“你的1000米是怎么来的?”汇报的学生回答:“是400+400+200得来的。”他听了有些不满意:“太没有水平了!我们已经学过乘法,应该用400×2+200!”
第三个:“那么,后面的200米又是怎么来的?它是400米的一半,应该是400/2。所以,完整的算式应该是400×2+400/2。”
第四个:“要特别注意2圈半的‘半’字!我们组有3个同学都错了,只有1个同学没有错,因为我们三个都没有看到那个‘半’字。”
第二组,选择的题目是:“6个铅球共重24千克,平均每个铅球重多少克?”
汇报的同学说:“我们小组有3种答案,4克,4千克,4000克。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个对?”
全班同学都帮他们解决问题。第一个同学:“应该是4000克。4克嘛,好轻哦。”
第二个:“可是,难道24/4=4000吗?”
第三个:“我们也有这个问题。不过人家问是多少克,不应该是4千克吧?”
第四个:“如果人家问是多少千克,写4就够了。可人家问的是多少克,所以应该把4千克写为4000克。24/6=4千克,4千克=4000克。”
教师:“大家明白了没有?”学生:“明白了!”
第三组,题目是:“4吨+5吨〇9000克”(比较大小)。
汇报的同学说:“我填的是=号……”他突然顿住,摸了摸后脑勺:“哦,我错了,把9000克算成9吨了,应该是>号。”
全班同学发言。第一个学生:“一定要看单位哦。多少吨一定会大于多少克!4吨不用加5吨也大于9000克!可以省好多力气。”
第二个:“除了要看单位,也要看数字。多少‘吨’不一定大于多少‘克’。如果是9000000克呢?不就等于9吨了吗?”
第三个,慢吞吞地:“要先看单位,再看数字。不要着急,慢慢在心里算,然后再写上去,就不会错了。”(掌声)
第四组:题目是:“30米/5=()分米”。
汇报的同学:“这道题,是有坏阆葳宓模〔灰晕?0/5是6,就在后面填6,要看清后面的单位是分米,所以要填60。”
组里的同学总结道:“从小单位到大单位要减去1个0,从大单位到小单位要加上一个0。”
全班同学发言。第一个学生:“你说的不完全对,从毫米到米是1000进制,要减掉3个0。”教师:“你的反对很有价值。”
第二个:“有的是10进制,有的是100进制,有的是1000进制。要看清是哪种进制的。”
第三个学生要发言,教师说:“如果重复就不说了,好吗?时间不多了。”学生不慌不忙地:“我跟他们不一样。我这样算的,30米是300分米,300分米/5就是60分米。”教师:“好棒!”(热烈的掌声)……
临下课,教师说出了她整节课最长的一句话,她说:“今天这节课,同学们讲得特别清楚,谢谢你们!”
执教这节课的,是年轻的数学教师赖艳。她说:“我们的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不参加统一考试,但我们要‘评研’。”
在这样的“评研课”上,学生们相互质疑,自我纠错,每个人都有他的思考。你看,孩子们自己列举了产生错误的种种情形,又通过辩论一一去否定它。任何逻辑上的漏洞,都逃不过他们敏锐的眼睛。而他们的老师,只需站在一边,看他们操着慢条斯理的可爱童声,一点一点地去逼近真理,那是一种何其美妙的境界!
不考试,却产生了比考试还要高的效益。六年级毕业考试,华阳小学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达到了惊人的98.9,几乎到了不失分的地步。由此可以得知,他们在日常的“评研”当中,是怎样扎实地夯下了知识的基础。
“评研”的理论基础,是郭思乐教授的“新错误观”。
他说:“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就激发了思考。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了真知。”
“传统上,我们总要求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这并不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生本’的学生,我们给他这样的机会,使他们的认识,可以通过多次或长期地反复式提高来完成。我们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逐步地去感悟。”
还记得牙牙学语的孩子吗,他们有时候会犯一些令人发笑的错误。比如:他学着别人的口气,认真地把自己的爸爸称为“你爸爸”。这时,他会惊异地发现,周围的大人们发出一阵善意的哄笑,或许还有一个温柔的手掌,拍一拍他的脑袋。
没有谁会生气、发火。我们都知道:这点错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过不了多久,这个走起路来还跌跌撞撞的小不点儿,就能学会全套的、精准的、完美的母语,他自然会排除自己的错误而趋向正确。哪怕他说话比别人晚上个一年半载,我们也不会着急。因为我们相信,他迟早能够学会,不过是略晚一点而已。
然而,一旦孩子上了学,我们就失去了原有的耐心。我们开始否认孩子之间的差异,强行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掌握相同的东西。我们变得着急起来,期中考,期末考,月月考,一旦学生出了差错,那些曾经的善意哄笑和温柔手掌,竟变成了严厉的斥责和无情的鸡毛掸子,让学生心寒胆颤!
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不能允许错误的出现呢?
“评研”,正是体现了对儿童学习人格的尊重,为他们提供了“出错”和“改错”的机会。为此,郭思乐教授多方奔走,为“生本教育”实验学校争取特殊政策:在非毕业年级,学生一律不参加统一考试。
“如果对蒸馒头的过程实行‘开盖主义’,不断地开盖窥视,馒头反而蒸不熟。”他说,“所以,我们要以最大的耐心,等待……再等待,最后,收获一锅熟透而美味的馒头。”
四、“学生快乐、美好的学习生活,是德育的真正基础”
1999年,周玉娥被任命为华阳小学校长。当时,她的心里有些不情愿。在广州做了多年的教育工作,她明白那是一所“很麻烦”的学校!
学校建在一片泥巴地上,教学楼四处漏雨。这些倒也罢了,问题是他们的学生都来自附近的城乡结合部,生源复杂,学生很难缠。
果然,上任没几天,就有老师来找她,说班里的孩子跑掉了好几个!周玉娥只得陪着老师四处寻找。在学校附近的一个游戏机室,他们一下子抓住了4、5个。周玉娥“火得要命”,她跑到派出所,强烈要求“端掉那个害人的游戏机室”。
可是,等冷静下来,她又想:就算把这一个端掉了,又怎么能保证孩子不去其他的游戏机室呢?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要用更有趣的事情,把孩子吸引在课堂上!
“我从班主任一直做到校长,做了几十年。我知道要让课堂吸引住学生,会有多么难。”周玉娥说,“那么多年我一直在彷徨。我探索过很多教学实验,都不能奏效。于是轰轰烈烈开始,悄无声息结束。”
“直到我遇到‘生本教育’,我被它深深打动了。我想,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条道路!”
1999年秋季,华阳小学成为“生本教育”第一批实验学校。如今迈进第10个年头了,学校由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一路评上“市一级学校”、“省一级学校”。而孩子们的收获,就更加令人欣喜。
“以前,我们认为孩子每堂课的注意力只有15分钟,其实,那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对孩子来说,那样的时间,1分钟都嫌多。”周玉娥说,“现在的‘生本’课堂,唤起了学生的热情,他们经常拉着老师不让下课。”
在课外,以前是老师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厌烦不已。现在,作业极少,腾出时间给孩子大量阅读,预习。别看孩子们整天忙忙碌碌,他们的心,却是快乐的。他们到处查找资料,甚至在被家长勒令睡觉之后,还偷偷地躲在被窝里看书。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在课堂上实现自己的“成就感”。
俗话说:“无事生非”。这个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为:没有正事做,才去招惹是非。只要学生有了更热爱的事情去做,就再也无暇光顾游戏机室或者网吧,他们自然而然地,与那些地方彻底决裂了!
“学生快乐、美好的学习生活,是德育的真正基础。”这是“生本教育”理论对于德育的一个基本观点。
郭思乐教授说:“产生德育问题的一个重大根源,是由于教学不当而造成的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向学。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意气风发、努力向上时,德育工作就有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基础。”
他对于德育的另一个基本观点,是“学生美好德行的建立、人格的建树,不能依靠外在的说教,而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必须经过学生的内化去实现。”而生本教育的学生自主的课堂和与之相连的生活实践,就自然地成为学生获得真善美、涵养德性的经常性的、最自然的方式。
上个学期,东山育才实验学校的初一学生汤梓欣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鲁迅的《风筝》。“小组讨论时,我和我们小组的另一个同学,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产生了意见分歧。”班级讨论时,班上的同学分成了两派,她们两人各领一派,辩论很激烈。
“下了课回到宿舍,我们也没有停下,各自搅尽脑汁、引经据典,一直到晚上10点半熄了灯,还在压低了声音争论。”第二天一早,争执不下的两人“互相拉扯着”,找到她们的老师,希望老师给分出个是非曲直。
“可是,老师并没有评判谁对谁错。”汤梓欣说:“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他独立的观点,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说服别人,也不能被别人说服。要学会容忍不同的观点,因为每一个观点都有它独特的角度,是值得尊重的。’”
这番话,让汤梓欣内心受到极大震撼。她说:“那一刻我突然明白,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考虑。不同的观点,不是‘非对即错’,而是可以和谐共存。”
对一个初一的学生来讲,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认识啊。
建立在小组、班级自由讨论基础上的“生本”课堂,由于深刻、强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能够充分展示他们真实的天性,既有淳朴、自信、进取、团结的一面,也使狭隘、易冲动、情绪化的一面暴露无遗。
所幸,学生德行的养成,与他们知识的形成相类似,都具有自我纠错的特征。而生动活泼的“生本”课堂,恰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改变与提升的有利环境。
东山育才实验学校初二学生江佳育,谈起她班里的讨论,有自己的感受:“讨论就避免不了争论。开始,谁的嗓门大,谁的观点更偏激,谁就更容易受到同学的注意和支持。这样的争论,最后经常演化为人身攻击、吵架,甚至拍桌子打板凳。”
“可是后来我们发现:有些同学,虽然声音不高,但他们不说干巴巴的大道理,还会引用一些能打动人的材料,尽量让语言更优美,他们逐渐争取到了更多的支持者。而那些不偏激、更理性、更新颖的观点,也更容易服人。现在,我们都在向这样的风格靠拢。”
       从表面上看,这是辩论技巧的进步,从本质上看,却是学生观察与思考问题的立场发生了变化。他们正逐步摆脱自己的偏激、狭隘,学会容忍与克制,走向理性和成熟。
“在‘生本’课堂上,我们不仅看到学生对同伴的真知灼见由衷的赞美,也看到他们对不同意见的理性质疑。这表明,他们拥有宽广恢弘的气度。”郭思乐教授说,“其弦歌雅意,天籁心声,令人欣喜。”
他说:“事实上,学习生活作为学生生活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是学生形成美好德行的摇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德行的未来走向。社会对学生道德成长的要求,要借此才能实现。”
  
五、“我们的野炊,为什么不能‘生本’一些呢?”
去年秋天,广州市骏景小学要进行一年一度的秋游。有老师提出来:咱们给孩子组织一次野炊吧!想想看,孩子自己煮饭、烧菜,享用自己的劳动果实,多么有趣。
可是,野炊要生火、用水,还免不了动刀,样样都是不安全因素啊。陈武校长和老师们合计来合计去,觉得太难。就在决定放弃的那一刻,陈武的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我们的野炊,为什么不能‘生本’一些呢?”
骏景小学是一所成立不足5年的新学校,自成立之时,就开始进行“生本教育”实验。“生本教育”给学校带来了积极的课堂、欢欣的师生。学校也很快成为“广州市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不久前,还被评估为“被社会认可的好学校”。
那么,在课堂之外,学校的其他方面,可不可以“生本”呢?
陈武校长和老师们决定,就从这次野炊开始,试一试!
按照“生本”的原则,应该把老师“事无巨细的交代、细致入微的安排”,都转化为学生的思考、研究和自主决定。于是老师们都在班级布置了“研究任务”:“要野炊了,请你告诉大家,应该准备些什么?怎样分工?注意些什么?”
学生们很快行动起来。他们调动起自己所有的生活经验,在互相讨论、质疑、补充当中,一份份关于安全、分工、日程等各方面内容的“野炊预案”出台了。
五年级3班的“野炊使用刀具注意事项”,就是其中的一份:
1.刀具是很锋利的,能不用就不用,例如蔬菜之类的完全可以用手撕的。
2.实在要用刀,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切菜时,不要把手指放在刀具的正下方。
3.不要拿刀来玩,也不要挥舞刀具。
4.妥善保管好你的刀具,不用时放在背包里。
5.切记:使用刀具时,心急可能会酿成大错。
6.如果被刀切伤了,马上用干净的水清洗伤口,再用创可贴止血。
最后,祝大家野炊愉快!
在随后召开的全校大会上,由学生们登上讲台,代替校长和老师进行了周密详尽的“安全教育”。孩子们告诉大家,应该怎样用刀,怎样用火,怎样注意周围的危险事物,比如水塘。而老师们,只是坐在台下,倾听,微笑。
野炊的日子终于到来了。出发的那一天,孩子们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他们欢呼着、雀跃着,因为这是第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野炊!
事实证明,他们的预案非常有效,整个活动热火朝天却又井井有条,之前最担心的安全问题,也没有出现任何纰漏。
当然,以孩子们有限的生活经验,还不足以应付所有的情况。
有一个班,当炒菜的铁锅在火上烧得滚烫的时候,他们才想起来:哎呀,怎么忘了带一块垫手的抹布!眼看锅里的菜都要发黑了,孩子们急得团团转。有个男孩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棒,串起铁锅的两个耳朵,把锅端了下来。他的“英雄行为”,引来一片欢呼。
还有几个学生,当他们得意地把“烤好”的鸡翅端给老师的时候,突然懊恼地发现,还有一些血水顺着肉缝,慢慢地流出来……
多少日子过去了,那些小小的插曲,还一直是学生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次野炊,是我们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里程碑。”陈武说,从此“生本”理念在他们学校,由课堂教学延伸到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
他们把所有能依靠学生做的事情,都交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去做。
学校甚至把原来用于书写校训的、全校最显眼的一面墙,都还给了学生,作为他们自主创作的“涂鸦墙”。现在,那里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地方。
有一次,学校里进行“装饰教室创意比赛”,当班主任刘迅老师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时,他们却认为:“我们的教室已经装饰得很漂亮了,为什么还要推倒重来呢?太浪费,又不环保。”刘迅虽然觉得放弃比赛有些可惜,但是,“既然学生说得有道理,为什么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呢?”最后,他们还是放弃了比赛。
“与在课堂上一样,‘生本’管理的基点,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立场、想法。”刘迅说。
参与“生本教育”实验的不少学校和教师,都自然地把“生本教育”理念,迁移到他们的管理工作当中,郭思乐教授高兴地说:“我们有大的原则,但在具体实践中,校长和老师们做了很多创造性工作。”
东山育才实验学校的李卫林老师,也是一位班主任。他对于如何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有自己的思考。“其实,以前我们下了很多功夫去管的事情,都是学生本身的需要,比如自习课保持安静,教室与宿舍的整洁等。我们管得太多,反而让他们把自己的需要忘记了。”
就像那个有名的故事,有个老人因为受不了孩子踢球的喧闹,就付钱给他们。当老人一点一点减少所付的钱时,孩子们说:“就这么一点钱,我们才懒得给你踢呢。”从此放弃了这项曾经让他们那么快乐的游戏。
“我们不就在做那个老人吗?我们惯常的管理方式是,‘做好了加一分,再做好一点加两分,做不好就扣分’,把学生天性的需要变成了分数和奖惩。‘生本’管理就要把他本身的需要给回他。”
于是,李卫林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制订规则:“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应该怎样去保持?”“在班级里,什么行为是受欢迎的,什么行为是让人讨厌的?”
经过讨论,学生们认为,“脏乱和嘈杂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所以,他们一致同意:不能在自习课时大声讲话,不能乱丢东西,也不能把零食带到教室来吃,因为“味道太大会影响别人”。谁违反规则,就会成为“令人讨厌的人”,遭到大家的“白眼”和“指责”。  
李卫林说:“以前,是我要求他们去做,天天在耳边喊,他们还逆反,跟我对着干。现在是学生自己要这样做,效果当然不同。我很少去督促他们,可他们自己做得很好。”
“生本”式的管理,让老师从繁重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也让学生摆脱了无休止的“说教”和“唠叨”。学生尝试着“做自己的主人”,这让他们对老师心生感激与热爱。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此变得更加健康、和谐与亲密。
在广东,乃至全国,“生本教育”呈现了良好发展之势。
博罗县,广东省的经济欠发达县。罗阳镇一中,博罗县最薄弱的初中之一。前几年,在全县45所初中里,他们的综合排名是倒数第3、4名。校园只有17亩,是县城最差的;生源被称为“箩底橙”,意思是挑剩下的、又青又烂又酸的“货底子”。
数学教师林东平记得,当年的课堂,他要把大部分精力用于维持纪律。有一次,几个学生“大闹天宫”,他忍无可忍,对那个闹得最凶的学生说:“你不听讲可以睡觉,不要影响别人!”而学生则毫不客气地回敬:“个个老师都让我睡……我哪里睡得了那么多!”
就是这所学校,2004年进行“生本教育”实验后,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2007年,学校在全县一跃而为第7名。这两年,每到招生季节,校长陈留明都要关闭手机,“躲避蜂拥而至的家长”。
博罗县教育局局长陈锡坤说:“‘生本教育’在这样的学校取得了成功,很有说服力。”2007年,县教育局决定把“生本教育”推广到10所小学、10所中学;2008年,又推广了10所小学,10所中学。
在博罗县那些偏僻的山区,孩子们打着赤脚、脸上还粘着泥巴,但他们却与城里的孩子一样,因为“生本教育”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002年,“生本教育”实验进入香港,2005年,进入澳门。
2007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直接推动下,“生本教育”实验开始在全省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实验,首批学校有15所。
2008年,“生本教育”北上江苏、江西、北京等地,一批实验学校相继涌现。
对此,郭思乐教授感到自豪。同时,他又不满足,他还要把事情做得更好。
这位戴着宽边眼镜、语调平和的斯文学者,胸中自有丘壑。他说:“我们要用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教育可以这样简简单单地来做,但学生能够学得无限精彩。”
【短评】
教育改革需进一步解放思想
刘 群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样地,也不能指望一种改革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实验,虽然不能解决基础教育的所有问题,但毕竟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比如课堂教学等方面,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从而带动了学校的素质教育,并有利于解决农村和教学条件较差的地区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
这些突破,是思想进一步解放、敢于冲破传统禁锢的结果。
其一,敢于直言“人的价值”。
“生本教育”的基石,就是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认识。在这里,学生不再被看作一个需要管教、需要告诉的被教育者,而是有着强烈学习本能的生命,他们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与此相对应的,做教师的基本准则,就是要相信学生、赞美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甚至是“有困难,找学生”。
学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赋予如此崇高的、无可辩驳的主体地位。这使他们桀骜不驯的生命本性,不再受到束缚。他们犹如那些分得土地、可以自由耕种的农民,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生本教育”下的学生,拥有高涨的学习热情、惊人的学习效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的解放,从来都是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而“生本教育”,正是解决了这个动力问题。
如果不从心里敬畏生命、不打算依靠生命,那么任何活动与讨论,任何高科技手段,都只能成为花样和摆设;任何教育教学改革,都不可能彻底。
其二,敢于坚持民主的精神。
“生本教育”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是自由讨论。一个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就会获得老师与同学的尊重和赞赏。这需要一种民主的精神。
透过现象看本质,很多教育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缺乏民主。不少教师抱怨他们的学生不爱阅读,课堂上不肯积极发言。其中的原因,不能只从学生身上找。因为如果只是在口头上重视阅读、鼓励发言,而事实上却对学生的引经据典、独立观点加以冷嘲热讽,使他失去了取得成就感的机会,学生怎么能不从心里产生抗拒呢?
其实,为人师者能站在讲台下面欣赏学生的表演,比起亲自上阵苦教苦讲,需要更大的气度。因为他需要走下讲台,把它让给学生;他需要放下身架,把学生看作与自己平等的人。
其三,敢于直面现实。
“生本教育”之所以受到基层学校的欢迎,是因为它不回避中考、高考,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成为改革的一大成果。
近些年来,教育理论空前繁荣,而实践却难以摆脱乏力的现状。原因就是某些理论一放到现实中,就与现行制度产生尖锐矛盾,于是,这样的议论不绝于耳:只要高考制度一天不改变,问题就一天没有办法解决。
脱离了现实框架的改革,只能高置于书斋之上,却不能取得实际的成功。
需要搞清楚的是,我们的改革,不是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针对取得成绩的途径。学生取得优秀的学业成绩,始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我们反对的是“满堂灌”、是“题海战术”,是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的成绩;而对于建立在热爱学习、积极探索基础上的优秀的学业成绩,我们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
成长在前,成绩在后。“生本教育”下的学生负担轻、效率高、学习高度自主,他们令人羡慕的学业成绩,是自由成长、健康成长的必然结果。
任何成功的改革,不仅需要正视问题的本质与核心,更要有与现实接轨的勇气和智慧。“生本教育”的实验,以其思想的解放和实践的突破,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
                          
  
  
  
  
  赴广东学习考察生本教育的报告

     ----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局副局长所做的参加第二期全国生本教育研修班的体会报告2009.1.4



         2008年12月11日至16日,我市教育考察团一行35人,在市教育局长杨国顺同志带领下,赴广东广州市、中山市等地进行了为期6天的学习和考察。参加这次学习考察的有市教改实验学校的校长、骨干教师, 市教科院领导、教研员和教师行动网的记者,考察团重点对广州市生本教育的教学改革实验进行了考察。
        广东之行,使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解放了思想,受益颇多。这里,给大家报告本教育考察情况。

一、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本教育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长篇通讯在《人民教育》200821期刊发之后,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也引起有志有识的教育行政领导、校长和教师的高度关注。有人这样描述:中国的教育刮起了郭思乐生本教育的旋风。生本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形态的教育? 生本教育是不是文中所描述的那样神奇?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考察团走进了生本教育实验的发源地——广州,参加了全国第二期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修班。
     这次研修班上,我们见到了生本教育创始人、当代知名教育家、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科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并与他进行了深度的沟通与交流。郭教授1999年开始在广州等地的部分学校做生本实验,经过10年的发展,目前生本教育在全国各地包括香港、澳门等100多所实验学校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广州学习期间,我们听取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学术报告和实践方法报告以及部分实验学校教师的案例报告,走进了广州天河区华阳小学、佛山市南海区大沥许海中学、广州市骏景小学、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广州外语外贸大学附属英语学校等生本教育实验学校的课堂。考察团的同志还参加了一次为期半天的小组交流研讨和一次大会总结交流活动。
(一)广州之行我们听到和看到的生本教育
     当我们走进生本教育实验学校,走进生本教育实验班的课堂时,我们感到的是惊奇和震撼。因为,几十年来我们一直认为不可破解的教育难题——“如何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又成绩优秀在这里被轻而易举地给破解了。考察中,有三点给我们以惊奇和震撼。
1、生本教育真正从实践层面揭示了教育本质,回归到教育本体,他让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都是那样的快乐、充满阳光。
     这次学习考察中,我们在每一所生本教育实验学校里观摩每一节课时所见到的学生,个个都是那样的自信、快乐,充满阳光,个个都处于一种主动、竞技的状态,对事物有着执著的探索精神。
     我们在广州市番禺区洛溪新城中学高三年级听的一节化学复习课《乙酸和乙醇》,真的让我们很震惊。全班55个同学,分成14个学习小组,没有课前预习(教师有意设计的),学生当堂自学整理、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点拨引导。教学中,教师重点抓住难以把握、容易出错的问题有意让学生发生碰撞,然后再小组合作探究,班级交流。学生是那样的投入,充满激情,到最后教室的黑板上已写满了各小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出的本节课的知识点及相关资源。快下课时,执教的庄老师并没有自己去对这些知识点及相关资源进行整理小结,而是提示引导,要求学生课后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学生明白了这既是下节课的教学内容,也是下节课的前置性作业,自然而然地又进入了下一节学习内容的探索之中。课后的了解让我们更吃惊:生本实验之前,这个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上课打瞌睡,失去学习信心。生本实验两个多月以来,这个班里竟然变成了另外一个样,全班学生的学习个个都是那样的投入,要不是我们亲眼所见,还真不敢相信。
     为什么过去上课那么多学生打瞌睡的班,现在竟然变成完全不同的一种自信、竞技的学习状态?班里的学困生怎么一下子变得那么有激情,是不是在作秀?庄老师告诉我们,为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激情,老师总是把最基础的知识点,最先让他们在班上交流或展示,这既实施了教学中的基本程序,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激情。这些学困生,就是这样在生本的理念下慢慢地树立起自信心,而且他们的自信心一旦建立起来,就可以释放出无法估量的学习能量。对于这种现象,郭教授的报告中进行了精辟的概括:这样的生本教学,重在高度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潜能。
        同我们一道学习考察的全国初中专业委员会会长、沈阳市教育专家协会会长李锦韬先生,对生本教育的意义作了几个“颠覆”的概括:
        一是颠覆了以往以师为本的教学,实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
     二是颠覆了以往教师研训主要研究教师怎样教的方式,生本教育则在研究学生怎样学、如何让学生好学的问题;
     三是颠覆了以教师教得好为好课的标准,转变到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为如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得更好;
     四是颠覆了一直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德育课程教学,生本教育把德育融入到学生生活之中,融入到课堂之中。
     我们认为,这四个颠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生本教育就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的颠覆。生本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教育实践模式的建构具有革命性的突破。
        究竟什么是生本教育?郭教授结合十年来生本实验的无数案例作了这样的概括: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而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可以说,这一概念是对当今教育学,包括《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教育本质定义的一个革命性的突破。
        考察中,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究竟存在什么问题?素质教育喊了很多年,新课程改革进行到现在已经是第七个年头,可是成效并不显著,学生负担重,教学效率低,社会有反映。我们过去也承认教育存在的问题,但一般都认为,这是高考指挥棒的毛病,而不是体系自身有什么不妥。但是生本教育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体系自身是有问题的。我们原来对于教育的本体认识不清,把教师当成是教育的本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即一切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体系。当今的教育学原理、学校的管理以及教育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一直固守着这个体系。生本教育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师本教育的弊病,回归了教育的本体,认为:教育这件事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端,因而教育的本体应该是学生发展
2.生本教育的宗旨是激扬生命,生本教学的课堂充满着无限精彩。
     生本教育的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刚才大家看了我们学习考察的课堂教学实录片段,我们可以对生本课堂作出这样一个简单的描述: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学习的课堂。具体表现形态为——“四突出三转变四个基本流序四突出即突出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全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突出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质疑和探究;突出合作4-6人的小组学习是最大特色;突出探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三转变变教师灌输式的教为学生自主性的学,使学生获得学习动力;听懂了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他律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自尊,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四个基本流序课前预习或前置性作业(不固定,比较灵活);小组合作学习4-6人小组交流讨论,这是一个显著特点;班级交流,有小组代表交流,也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教师引导点拨,教师在倾听的基础上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走进生本课堂,我们被学生的精彩表现所吸引——他们思维活跃、知识广博、语言畅达、友爱合群、自信大方、积极向上,而教师,则是高明的帮学者。
     在广州市天河区华阳小学赖莹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语文《蝙蝠没有羽毛》这堂课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学生在展示,教师在帮学。其基本方法就是学生先学,小组互学,班级交流,教师总结。课堂中,学生人人都参与,个个都思考,学习效果极佳。一堂课下来,我们发现全班45名学生中发言的学生达到40名。同时, 小学三年级学生丰富的词汇量、准确而流利的表达、宽广的知识面、丰富的情感让我们感到惊奇。在随后的一堂四年级的数学课上,任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来刺激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忍耐力:教师没有立即纠错,而是让学生充分地讲下去,并且让同学来帮助他纠正错误,这是需要智慧的。
        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大沥许海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生源很差,学校办学走入困境,用该校黄校长的话说就是:走到哪都抬不起头。五年前,学校引进生本,开始了课堂领域的改革,改革让这所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听了初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平均数教学,这节课的40分钟时间里,师生交流表达总长度6200多字,其中学生表达5000多字。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发展和整理思维、表达思想、锤炼语言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前面我介绍的洛溪新城中学的一节高三化学课,让我们打消了高中不能上生本课的疑虑。在这堂精典的生本课上,我们看到:教师是一个聪明的导演,学生则成为走向前沿的演员,教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我们还听了该校的一堂初一数学课《角的比较与运算》,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时潜力是多么的大。在全班交流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度数的角时,学生居然想到了20多种方法,有的方法就连教师都没想到。课堂上一个惊喜接着一个惊喜,对于听课的人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当听完这些课后,我们才开始理解郭教授讲的这番话: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事实上,很多参加生本教育实验的教师都在感慨,当他们真正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真正做到全面依靠学生时,他们看到了以前想也不曾想到的、无穷的美景
        这次学习考察的听课,与我们过去听现场观摩课的最大区别,就是生本课都是没有事先打造的、真实的课堂。虽然不同的教师由于素质差异,对生本教育的体验与感悟程度不同,教学效果有些差异,但是,在所有的生本课堂上,没有打手板的戒尺,没有厉喝,没有责备,没有对下课铃的渴望,甚至连东张西望都没有。生本课堂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不就是我们一直期盼着的有效课堂吗?再转过来想想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就如同一台台学习机器,这一台台机器是由教师操作的,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操作下进行的,是被动的,部分学生甚至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同样的学生、同样的师资和设备,为什么我们的课堂就很难出现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局面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3.生本教育实现了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同步提升,破解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矛盾的难题。
    我们推行教学改革之所以如此艰难,最要害的是观念问题,而观念转变的最大障碍就是质量问题的疑虑。生本教育最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就是生本既要提升生命,同时也要提高质量。
     生本教育认为,只有最大限度地把教转化为学,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人,才能把学生的潜在的学习天性、本能和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才能最好地实现学生的积极、欢乐、高质、高效的学习,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在终端考试或检查中决定性地取得好的成绩,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
     在走访的几所学校里,我们了解到,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
     生本教育的考试方式为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具体操作方法是:某一个知识单元学完之后,由老师先出一张卷子让学生做,然后在小组内学生互相对答案,进行研讨,经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之后,再由学生自己编题来考小组的其他同学。学生一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他认为必须掌握的问题来编制考题。学生编考题的过程,也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他只有自己会做了,才能编题去考其他同学。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编的考题再编一张试卷让学生做。由此可见,生本教育把考试当作是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考试不会成为学生沉重的压力,从而解决了“提高素质和提高总考成绩的两难问题”,学生的潜能得到极大的释放。
        华阳小学生本实验班的学生到四年级时,主动阅读量达到人均1300多万字,相当于课标规定高中生阅读量的三倍。这样的自觉态度,必然带来了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好,不愁考,像华阳小学这样原来属一般学校的实验班,六年级时竟然在市区的抽考中遥遥领先。洛溪新城中学2004年中考是全镇第二名,比第一名低了1分多,而2005年实施生本教育的10个班毕业时中考成绩为全镇第一,总平均分为521分,比第二名的学校总平均分486分高出35分。邓小春是佛山市南石中学教师,她执教班级的英语成绩在2008中考中总平均分为119.5(满分130),列全区第一,其学生在广州市各类竞赛中屡屡夺冠,她本人也应邀赴澳门中葡高美士中学上生本实验课,获得一致好评。
        教授给我们介绍的广州四中(市里的三类学校)的数学教师周伟锋,1994年大学毕业,1995年开始跟郭教授上研究生课程班,以后开始做生本实验。在实验的第一学期,他的学生看起来比别的班要“差一些”:考试成绩不如别人,课堂上还“乱哄哄”的。但到了高二、高三,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平行班再也不能跟他们相比。最后的高考结果,震惊了整个广州市。周伟锋老师所带的两个文科班,数学成绩超过了广州市最有名的重点高中,而且全市文科数学第一名、第三名、第五名都出在他班里。有人推测这是因为周伟锋老师个人素质高的个别现象。2004年,周伟锋老师找来两个刚大学毕业的实习教师指导他们做生本,两年下来,到高三第一学期全广州市的模拟考试,成绩超过了重点学校,高考的平均成绩大幅超过了全市6所重点高中的校平均成绩。
        生本教育成就了学生,使他们在终端考试中成为必胜客;生本教育成就了教师,使他们因为教师职业而幸福。
(二)生本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这次生本教育学习考察,我们边听边看边反思,得到了三点启示:
1.教学改革破冰的关键在观念的转变——我们的观念不能再这样陈旧下去了。
        我们在全市花大气力推行有效课堂,已经两年了,到现在我们才有了这么一点点破冰的感觉,而且也只是在一部分学校。为什么教学改革如此艰难?就是因为传统的观念固守着我们的思维阵地。中国教育千百年形成的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的师本体系,一下子颠覆过来非常艰难。这次考察,我们深切地体会,教学改革的推进,必须先变观念。这次我们考察所接触的教师,个个都是那样的自信、充满阳光。他们对生本的认识达到很高的境界,改革对他们来说是自己内在的要求,不是他人强加的。前面介绍的让大家赞叹的洛溪新城中学庄建德老师的高三化学课,他的实验教学还不到三个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之后我们了解到:庄老师对生本实验已经悄悄地跟踪观察四年了,最后他认准了生本,他是带着激情进入生本实验的,所以他一入手就做得非常漂亮。
        因此,我们的教学改革必须实实在在地走好这一步——转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师教学行为。我们的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对教育的本质重新认识,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我们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确立“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的观念。
     但还是有人在接触、研究生本时,始终跳不出一个误区:搞生本会影响质量,尤其高考中考的质量。殊不知,教育这件事是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教育的本体不是教师,也不是家长,而是学生自己,学生的学习只有当他的学习欲望和内在潜能得到激发时才可焕发奋斗的激情,点燃奇迹的火种。也正如王金战在他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中所描述的:学生这时的学习劲头,简直就像快要饿死的人扑到面包上似的,每天学到深夜,完全把学习当作了一种奋斗的享受了。试想,若是这种状态,还有那个学生学不好、成绩上不来的呢?
2、教育改革必须坚定地从课堂改革切入——我们的课堂不能再这样继续灌输下去了。
         这次考察学习,激发了大家改革的激情,这是因为,生本教育的实验成果让人赞叹,更让人看到了教育的希望之光。我们从中得到这样一个启示:教育改革必须坚定地从课堂改革切入——我们的课堂不能再这样继续灌输下去了。要彻底改变满堂灌、低效率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构建以生为本、充满生命律动的课堂模式。学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要回归学生主体地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真正把教学交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3、教育的理想就是激扬生命——我们的教育不能再这样扭曲下去了。
        这次学习考察,确实对我们触动很大。考察中当我们见到生本实验班的孩子们那样自主、自信、轻松而快乐地学习时,就自然联想到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那种苦学苦教的情景,想到一些学生、家长不断写给校长、局长的关注孩子健康求助信,想到一些课堂里还有那么多正在憨憨入睡的学生。当想到这些时,我们的心情就异常地沉重。这次广州生本教育考察,唤起了大家的教育激情,我们的教育应该有理想也更要有责任去激扬鲜活生命——我们的教育不能再这样扭曲下去了。我们认为,生本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生本教育为构建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模式。我们也深切地期待,生本教育将会为更多的校长、教师所认同,会在我市生根、开花、结果,生本教育将会为十堰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工作
         广州之行,对我们确实很有启示和借鉴。下一步怎么做?我们打算着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修订完善全市教学改革宏观战略。
        这次考察,考察团的同志虽然对生本教育的实践方式有不同的见解,但对生本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改革方向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的人对生本教育逐步加深理解和自觉的接纳。我个人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我国教育发展的更高层面去审视生本教育,同时更要从教育的实践层面去研究策划生本教育。如果我们能从这两方面去审视生本教育,我们就会发现生本教育对中国教育的巨大贡献。我甚至认为,郭教授的生本教育必将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郭思乐教授十年来能够始终不渝地把他的生本理念根植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并创造出一个个教育奇迹,他就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
     我市2006年开始整体性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有效课堂建设,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这次学习考察,让我们学习、接受生本理念,给我市有效课堂的构建增添了新的动力。因为生本教育和有效课堂的目标和实践方式是高度一致的,生本教育作为构建有效课堂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模式,将会使我市有效课堂建设更为有效,更加精彩。
     鉴于以上思考,拟对全市教学改革宏观战略进行调整完善,决定将生本作为有效课堂构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模式。在今后的五年或更长时间,全市中小学教学改革确立生本教育理念与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改革宏观战略,围绕这一宏观战略,市教育局和市教科院将配套制定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
2、实施分步推进的教学改革策略。
     实施“生本教育理念与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改革宏观战略,拟采取分步推进的教学改革策略。下一步我们将开展以下工作:
     1)制定实验工作方案,成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实验的领导、组织、管理和提供政策及经费保障。指导小组负责制订实验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导实验学校开展实验工作。
     2)为做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市教育局按照学校自愿、兼顾学段的原则,少而精地确定了一批市直中小学重点实验学校,它们是:郧阳中学、市十六中、市外国语学校、市东风小学、市柳林小学和东风分局第一小学。各实验学校成立相关机构,确定实验范围。其他地方和学校也可根据实验的基本原则,结合自身实际开展此项实验。
     3)对实验学校的校长、分管校长以及实验教师进行系统培训。一是请郭思乐教授来我市讲学。通过专家讲授和答疑,对校长进行生本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培训;通过校长讲坛、校长沙龙、案例分析等方式对校长进行办学理念、实验目的、实验方式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形成全新的教育理念并坚定实验的信心。二是通过专家讲授、案例分析、示范引领、分析研讨等方式对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4)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和学生家长进行宣传,普及生本教育知识,争取社会、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站长温馨提示:请记住本店网址:http://molifushi.taobao.com(“魔力服饰“四个汉字的拼音字母),百度”51klcc“也可以找到本站,经常来看看,不会让你失望的,我们一直在努力,一天天在成长,保证正品,诚信买卖。点击左边收藏到手机图片,轻松收藏本店手机版,在手机上购物!手机淘店铺网址 : http://shop33605755.m.taobao.com,本站加入运费保险、七天退换货、公益献爱心和消费协会等,用行动证明我们的诚信!主营赛琪、特步、密西娅、格男仕、韩依依、裂莎、妮芙蒂斯、迪尔马奇、德玛纳、米兰等知名品牌,均为厂家签订直销合同,保证正品,假一赔十,请放心购买!不信任,没有购买诚意,谢绝纠缠!本店品牌多, 缺货属于正常,有时需要等候,质量上乘,请亲根据自己身材,选好尺寸大小!本站送优惠卷和满就送活动,常年有效,让利给你!期中优惠卷领取后,在你账号,可以直接在本店当做现金使用。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copyright 2000-2009 51快乐成才 ( www.51klc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备案号:鄂ICP备13015318号-1 省ID: 10001095281